生病时喝小米粥,到底科不科学?

时间:2025-08-22 20:00:00

近日,热播剧《生万物》有个情节,宁绣绣和宁苏苏的母亲一生病,家人就端上一碗热乎乎的小米粥。不少网友称,自己小时候不舒服,父母也会帮忙熬小米粥。


为什么“小米粥”会成为生病时的首选食物?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并推荐几款适合不同疾病的“病号饭”。


受访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中国注册营养师 于仁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石正莉


生病时,为什么很多人喝小米粥?


人在发烧或生病时,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消化吸收能力也会下降。此时,如果吃下大量肉类,不仅难以吸收,还可能加重肠胃不适。


左小霞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小米粥口感软糯,质地温和,不会给消化系统带来额外负担,还能高效地为身体提供最基础也最急需的能量来源——碳水化合物。此外还有以下几个好处:

富含B族维生素、矿物质

除了提供易于吸收的能量,小米粥还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B族维生素对于促进代谢、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和促进造血功能有积极作用,这些对于生病期间身体的修复和体力恢复都很有帮助。

补充水分

粥里含大量水分,对于发烧时身体水分流失加快的情况,也能起到较好的补充作用,有助于调节体温和维持身体代谢。

消化吸收速度快

老年人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牙齿咀嚼功能也可能下降。小米粥经充分熬煮后质地软烂,几乎无需费力咀嚼,更易于消化吸收,也是日常饮食中的理想选择之一。

对于患有胃肠疾病,尤其是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来说,需要特别注意。如果小米粥煮制时间不够,颗粒较硬,很容易附着在溃疡面上,产生物理摩擦刺激,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白粥,只推荐特定患病人群喝


由于生病时人的胃口不好,除了小米粥,很多人也会选择白粥(大米粥)。


于仁文表示,虽然白粥淀粉糊化程度高,非常好消化,但它并不是优质的“病号饭”,只适合极个别疾病在特定时期饮用,比如急性胰腺炎、胆囊术后或胃肠道术后过渡阶段,并且这个过程不能太长,一般为1~2天。

肿瘤或非消化道疾病大手术后等多数患者,只要消化道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不建议以白粥为主要食物。

白粥属于全糖半流饮食,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含量较少,整体而言营养价值很低,单纯喝白粥不足以满足每天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

很多有明显肌肉衰减的重症患者,甚至已经处于“皮包骨”的严重营养缺乏状态,却依然固执地把白粥、白面条作为每天主要的食物,总觉得自己能吃东西就好,却不知已经无法从中获得优质蛋白质,甚至连足够的能量都没有。这样的患者别说康复,就连生存都有较大风险。


建议此类患者请临床营养师及早介入,只要还保持部分消化功能,就应该接受高营养密度的饮食和肠内营养制剂。


还有很多患者喜欢吃咸菜配白粥,更不值得提倡,尤其不适合高血压人群。咸菜或泡菜等盐腌的蔬菜营养远不及新鲜蔬菜,而且钠含量高,会增加肾脏和心血管负担;白粥升血糖速度较快,高血糖、高血脂和肥胖人群也要少喝。


不同疾病各有推荐“病号饭”


按照不同疾病,石正莉推荐了在生病期间补充营养的“病号饭”:

感冒发烧

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身体中蛋白质分解加速,B族维生素的排出量也大大增加。因此,发烧时要格外注意补充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否则可能会延长康复时间。


人体相对虚弱时,消化液分泌较少,建议通过鸡蛋、鱼肉补充优质蛋白质,它们相对好消化,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有利于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伤口恢复

在伤口恢复期内,对优质蛋白质的需要量也会增加。如果此时蛋白质摄取不足,不但伤口愈合缓慢,还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优质蛋白中的一些氨基酸对于伤口愈合和抗感染有着积极作用,比如精氨酸,它能促进肌肉组织生长、增强免疫力。


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有海产品、瘦肉、禽肉、奶类及其制品。半胱氨酸也是伤口愈合所必需的氨基酸,它由体内的蛋氨酸转化而来。富含蛋氨酸的食物有鱼类和蛋类。

癌症患者

多数癌症患者也需要通过补充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因此肉蛋奶也是这类患者的理想食物。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没有见到因为吃了某种食品而引起癌症复发的例子,相反却有许多患者因为没有注意饮食调养,造成营养不良,不能耐受放疗和化疗,最终导致治疗被迫中断。


对于生病期间的人来说,还有几点饮食注意事项:


  • 吃肉、蛋、鱼等食物时,尽量采用炖、煮、煨等相对健康的方式烹调,减少营养素流失的同时,降低有害化学物质的合成量。
  • 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需要增加饭菜的顺口性,照料者可以将食物做精细化加工,采用剁碎、长时间高压炖煮、利用搅拌机把食物打成浆等操作。
  • 生病时不要盲目禁食肉蛋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说,如果不确定某些食物到底该不该吃,可以咨询营养师等专业人士。▲

本文作者: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周学津 本期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