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文博日历丨谷雨三朝看牡丹,带你踏遍山河赏国色→

时间:2025-04-21 01:26:00

来源:【中国文物报】

谷雨时节,牡丹倾城

洛阳城的千年花事

不仅绽放在枝头

更点缀于“砖头”

今天,带你认识宋金时期牡丹雕砖

凝固在砖头里的谷雨春色

砖雕是中国独有的建筑装饰艺术

在朴素的砖上

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纹样

模拟自然万象以点缀宅院

至宋金时期,砖雕技艺登峰造极

尤以牡丹题材为盛

匠人以刀代笔

将牡丹的丰姿定格于方寸之间

△花枝童子雕砖

童子攀折花枝、嬉戏丛间

牡丹与稚趣相融

△狮子衔牡丹雕砖

狮子造型威猛

却口衔一朵盛开的牡丹

颇具“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意蕴

高浮雕与线刻结合的技法

让平面的砖石呈现出立体的流动感

砖上的各式牡丹

或含苞待放,或舒展层叠

花瓣的脉络、枝叶的卷曲

皆纤毫毕现

仿佛能嗅到砖石间流淌的暗香

一砖一花,这些“砖上丹青”

将绘画的灵动与建筑的厚重完美融合

像是一曲凝固的无声诗

记录了千百年前的洛阳花事

“淡极始知花更艳”

看牡丹里的宋代美学

虽然牡丹在唐代文学中很出名

但是到宋代才真正地融入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牡丹纹样不仅是装饰

更是宋代生活美学的镜像

不同于唐代的华丽繁复

宋代追求“淡极始知花更艳”的含蓄美

雕砖中的牡丹纹样

线条疏朗而富有韵律

既保留了牡丹的丰腴之美

又赋予其文人画般的清雅气韵

除了雕砖上的牡丹

牡丹还装点着古人的生活器物

△宋·青釉刻花牡丹纹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青釉刻花牡丹纹盘上

一朵缠枝牡丹婉转舒展

釉色温润如玉

△宋·三彩牡丹纹枕,洛阳博物馆藏,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更有三彩牡丹纹枕

将谷雨的春色定格于陶土之上

牡丹纹样

恰似宋代生活美学的无声注脚

让我们看见古人的极致浪漫

古迹寻芳地图

邀您共赏“国色”

谷雨三朝看牡丹

自唐宋起

赏牡丹便是暮春时节的风雅轶事

送你一份古迹寻芳地图

邀您共赏“国色”

河南洛阳:王城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宋代文坛大家欧阳修

一语道破洛阳与牡丹的千年因缘

△王城公园

东周王城遗址之上

周平王迁都洛邑的辉煌往事

化作今日满园牡丹的锦绣乾坤

园内“洛阳红”“二乔”灼灼其华

更有“春柳”如碧玉凝翠

漫步其中,随手一拍都是绝色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浩荡史诗

在此凝为园林之韵

园中“银丝贯顶”牡丹千丝垂落

如月华倾泻,独步天下

夜游时,水中巨型牡丹花灯

与非遗铁花相映成趣

盛唐气象在光影中重生

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

一场“博物馆奇妙游”

也在这座千年古都徐徐展开

夜游项目、实景演绎、非遗市集……

当“牡丹+文化”的王炸组合

撞上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

产生的化学反应远不止“流量狂欢”

山东菏泽:曹州牡丹园

△曹州牡丹园

菏泽牡丹始于隋,兴于唐宋

至明清已成“曹州牡丹甲海内”之势

由赵楼牡丹园、桂陵园、天香园等

历史名园构成的曹州牡丹园

今已成为世界最大牡丹基因库

1300多个牡丹品种、涵盖九大色系

从菏泽走出来的牡丹新品种

已经占国内总量的80%

游客漫步花间,簪花对诗

手持“牡丹通关文牒”集章打卡

千年风雅未曾消退

国色芳华“流量”牡丹

真正做到了一朵花带火一座城

北京:景山公园

△景山公园

元明清三代皇家御苑

位于北京中轴线最高点

可俯瞰故宫全景

乾隆曾命江南名匠移植洛阳牡丹

园内牡丹与红墙、金顶交辉

一园看尽“国色天香”

河北邢台:汉牡丹园

△汉牡丹园

因汉代牡丹传说得名

相传刘秀避王莽追杀时藏于牡丹丛中

牡丹枝叶蔽其身形

后题诗赞其“忠心不改”

园中汉代古牡丹历经2000年风霜

仍岁岁花开

同株异色、异地不活的“五奇”之谜

更为其平添传奇色彩

陕西西安:兴庆宫公园

兴庆宫始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

原为唐玄宗登基前的藩王府邸

后扩建为长安三大宫殿群之一

宫内沉香亭

为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之地

李白曾在此写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等名句

将牡丹之美与盛唐气象融为一体

浙江杭州:六和塔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

吴越王为镇钱塘潮建塔

现存砖木结构为南宋遗存

塔周遍植牡丹

苏轼曾赞“园中花千本,百品竞艳”

砖雕缠枝牡丹纹与真花相映

宋式极简美学跃然眼前

出行提示:花期受温度影响大,出发前记得查景区实时播报!

谷雨赏牡丹

赏的是花,亦是千年沉淀的仪式感

当我们驻足花前

便是与李白对饮、同苏轼赋诗

在古今交织的芬芳中

读懂何为“唯有牡丹真国色”

来源丨央视新闻客户端特别鸣谢丨洛阳古墓博物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南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编辑:雪晓楠

校对:钱炳彰

审核:耿 坤 续红明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