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宁竹笋美食嘉年华,市民游客购买新鲜竹笋。江先梅 摄

到广宁,吃“笋嘢”,赏春味。日前,肇庆市广宁县举办竹笋美食嘉年华,其间广宁县级烹饪协会揭牌成立,极具地方特色的“竹乡名宴”发布,八方来客在品味“广宁味道”的同时,感受竹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竹为媒、以食会友、以文塑旅,广宁用舌尖上的匠心与创新,书写出‘美食+产业+旅游+人才’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广宁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有影响力的美食交流平台,推动地方产业和特色美食标准化建设,擦亮“中国竹子之乡”和“中国厨师之乡”金字招牌。
南方日报记者 施亮 通讯员 黄岚清
点“绿”成“金”,激发竹笋产业发展活力
竹笋美食嘉年华上,文笋、甜笋、苦笋等各品类竹笋抢“鲜”上市;笋干、竹芯茶、笋芯面等深加工产品摆上货架;舂白糍、包粽子、做竹编等体验项目吸引人流……一连两日活动,让广宁竹笋的热度不断升温。
广宁县是“中国竹子之乡”,竹林面积达108万亩,年产竹材50万吨,竹产业综合产值45亿元,占林农收入的30%,带动全县40%农户增收。
当前,广宁县着力打造“竹链条—竹经济—竹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全年产量达3.5万吨的竹笋,不仅是竹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餐饮、文旅行业的载体。
在广宁洲仔镇清桂村委会下塅村甜笋基地,经过春雨滋润后,清桂甜笋破土而出,尖尖脑袋探春意。该甜笋基地占地200多亩,每年可为每户村民带来约3万—4万元的收入。不少村民靠种植甜笋住上了“笋楼”、开上了“笋车”。
洲仔镇是“一村一品 一镇一业”竹笋专业镇,竹笋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富裕村民生活的“金钥匙”。目前,全镇的甜笋采摘面积达6300多亩,麻竹笋种植面积达13000亩。
为进一步提升竹笋产品的附加值,该镇还引入现代化的竹笋加工厂。加工厂里,全自动切割、消毒、制作、包装设备一应俱全,将一根根鲜嫩的麻竹笋,经过精心加工,变成清水笋、酸笋、红油笋、脆笋面等多种美味佳肴,远销珠三角、湖南、贵州等地,形成一条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条。
今年3月,广宁县印发《广宁县2025年推广笋竹种植实施方案》,各镇(街)推广笋竹种植1万亩,广宁县供销社、广宁县竹乡绿美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结合竹林收储政策等方式进行笋竹种植1万亩,共同推动竹笋深加工产业发展。
“做好竹产业文章,激活百万亩竹林资源点‘绿’成‘金’,激发竹笋产业的发展活力。”广宁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将加快打造“421”产业发展布局、“2+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切实将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打造美食IP,推动餐饮文旅深度融合
广宁县是全国第六个“中国厨师之乡”,全县粤菜厨师多达5.58万人,占全县劳动力22.7%,带动全县近10万人就业创业。
日前,广宁县烹饪协会揭牌成立,意味着广宁餐饮行业进入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广宁菜作为粤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讲究鲜、味、养、真的独特风味和极致的食材发挥,成为粤味的缩影。”广宁县烹饪协会会长徐志锋介绍,协会将做好“粤菜文化的传承者”,助力推动人才培养,加强校企联合培育输出;做好“行业创新的开拓者”,构建以协会为中心点,促进餐饮行业之间的经验分享与协同发展;做好“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加强农优品牌和餐饮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广宁特色的美食IP,促进餐饮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烹饪技能人才作为广宁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和发展直接关系到餐饮行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广宁县陆续出台系列政策文件,以建设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以及粤菜师傅人才振兴中心为抓手,把“粤菜师傅·广宁名厨”工程纳入肇庆市“西江人才计划”特色产业人才项目,大力实施“一村一厨·千人厨师培训”计划。
从传承多年的“竹筒饭”“竹林鸡”,到创新融合的“竹盐乳鸽”“竹燕慕斯”,在竹乡名宴发布会上,“竹乡十三味”菜式上桌亮相,每一道菜都凝聚着当地厨师的智慧与技艺,每一口滋味都诉说着竹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广宁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思维,让‘广宁味道’走出岭南、走向全国,让每一位食客都能在舌尖上读懂广宁的故事。”广宁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坚持把名厨和美食作为文旅发展的切入口,依托竹海大观、红色江美村等景点,加快建设大湾区健康产业和康养旅游度假基地,创新推出“竹乡美景美食名厨”精品旅游路线,成功申报广宁古水烧肉、广宁云吞等多个非遗文化项目。
发布会上还颁发了战略合作单位牌匾,公布了竹源里美食城项目,并签订多项采购意向协议和销售框架协议。上述负责人介绍,广宁将持续深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推动竹笋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与文旅融合,让广宁食材成为富民强县的“绿色引擎”,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竹乡大地上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