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猛最新散文集《山色江声杳》出版,为当代散文写作提供探索方向

时间:2025-04-11 17:33:0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以历史视域的宏大时空观照,从世间自然的生活点滴中切入,深圳作家王国猛笔下的中国文史感悟始终坚守文以载道、文以抒情、文以养心,在读者中掀起了“追更”的热潮。近日,王国猛的最新散文集《山色江声杳》由花城出版社正式出版,继续带领读者深入历史文化的纵深之处,叩问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据了解,这是王国猛创作的第八部散文集,也是他的第十部著作。

这些年来,王国猛开辟了一条独具个人特色的散文写作心路,以高度的艺术敏感进入百家经典世界,以理性之功去体悟历史文化与世间人情的宏观与细节,又以感性之力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在《山色江声杳》这本散文集中,王国猛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思,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宁静与智慧的世界,并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生百态以及古代经典的深入探讨,进一步展现他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同时揭示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真诚与独立思考。

《山色江声杳》是一部兼具文学美感与哲理深度的作品,仅仅书名,已经耐人寻味,首先就让人产生心灵的颤动。该书名脱胎于苏轼的词作《临皋闲题》中的一句“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的胸襟宏远寥廓,不心系于具体之物,而寄情于宇宙天地。由此,王国猛深受启发:江山风月,随时都在,举目可视,侧耳可闻,可是大多数人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凡闲适者,便可登山观月,尽览风情,得其要旨神韵,自是做了它的主人。此时机心泯灭,忘怀得失,在山色江声中杳然沉醉,快然自足,乐不可言。

从古典文本中、从自然天地中、从现实生活中,王国猛不断进行着关于人生的深刻对话。他享受披襟当风,扬手掬月,温茶煮酒,捧书慢读,追求“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他喜欢亲近自然,常到屋后的“山中流连,望峰息心”,感叹“岭上的白云舒卷不定,千姿百态,从无定式,永远都在变幻中展现神奇。抬头望久了,天就高了,人就小了,心就定了”,且“偶然还会拾得天成之文、浪漫之诗,收获意外之喜”。他认为“人生也可以是个宽阔的场景,是个圆形的切面,并不需要匆匆赶路,而是停留,坐忘,随化。在似锦繁花中,在茂林修竹中,在湖色山光中,在蝶飞蜂舞中,但只送目,聆听,心悦,引自然万物入怀,化我于天地之间”。

王国猛

事实上,王国猛的散文书写有多种面向和笔墨,这在《山色江声杳》一书中明显可见。书中既有诸如《一夜秋风紧》《转身即见自然》这样对自然生活的深情感怀之作,又有像《败因》《借名》这种对历史人事的反思批判之作;还有《说文》《阅读之乐》此类谈文论艺的轻松之作,等等。这些文章往往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生活实例相结合,以平实而深邃的方式娓娓道出生活的巧思、妙悟与义理,希望读者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充实。

王国猛是江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博士,其问学诚恳、力行不殆、洞识精微,终在散文写作上深具创意、别开生面。迄今已出版的《今日方知我是我》《别有根芽》《微言大义》《经略天下——另眼看三国》《吹尽狂沙》《明月清风我》《江山犹是》《山色江声杳》这8部散文集,犹似在绵延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串起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展现了王国猛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担当。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于爱成认为,王国猛的散文创作在当代散文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同时关注现代社会,展现出人文关怀与现实批判精神。他将古典文化资源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对传统智慧进行现代阐释,对社会现实进行敏锐洞察,对精神家园进行执着追寻。在语言形式上,他融合古典与现代特色,创造出独特的“文白交融”语体,并突破传统散文的文体界限,实现跨文体写作,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对王国猛散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创作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为当代散文的发展提供启示。“在碎片化、快餐化的时代,严肃的智性写作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王国猛以学者的博识、文人的雅趣、思想者的洞见、当代人的生命感,在古典与现代的交汇处,为当代散文写作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探索方向,启示当代散文作家,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库,通过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可以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散文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图片均由花城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