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1岁的黄阿姨(化名)因工作原因经常加班熬夜,突然出现持续性头部闷痛,误以为是疲劳所致,自行服用“止痛药”后症状暂时缓解。
4天后,黄阿姨头痛加剧出现晕厥症状,家属紧急将她送往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就医,急诊头颅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进一步CTA提示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番禺二院卒中中心迅速启动绿色通道,在急诊科、放射科、导管室等多科室紧密协助下,神经医学科巨清主任团队利用先进的瘤内干扰装置实施紧急手术,最终成功拆除这颗“颅内炸弹”。

急诊头颅CT平扫及头颅颈部CTA
| 自行用药掩盖病情 动脉瘤破裂风险极高
“患者初期头痛实为动脉瘤出血,止痛药虽短暂缓解头痛症状,却掩盖了致命隐患。”巨清主任指出,颅内动脉瘤破裂常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假设头痛形式与平时“劳累性”头痛完全不同,一定要引起重视。若像黄阿姨一样未及时就医,反而自行服药,可能错过黄金救治期。一旦动脉瘤再破裂,可能会导致大量出血并形成脑疝,从而危及生命。
| 绿色通道争分夺秒 多学科协作保安全
急诊科在接诊后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协同神经医学科团队完成影像评估、术前准备及家属谈话。巨清主任带领团队通过脑血管造影精准定位动脉瘤,并选用最新一代瘤内干扰装置(WEB装置)进行栓塞。该技术通过微创介入在瘤体内植入网状结构,阻断血流并促进血栓形成,既能避免开颅风险,又能显著降低复发率。
| 瘤内干扰技术显优势 术后次日即转普通病房
相比传统弹簧圈栓塞,瘤内干扰装置简化术式,缩短治疗时间,治疗更加安全,且不需要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避免药物副作用。

术后DSA三维重建显示,动脉瘤囊及瘤颈完全被瘤内扰流装置填充,大脑中动脉分叉上下干未受干扰。术后经过神经医学科精心护理,黄阿姨次日即从NICU(神经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神志、语言、肢体功能完好,一周后顺利出院。
| 专家提醒:突发头痛切勿自行用药
番禺二院神经医学科巨清主任提醒,突发剧烈头痛或伴有呕吐、意识障碍时,须立即就医。
什么是动脉瘤?动脉瘤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动脉血管壁因各种原因受损,局部薄弱后,在血流压力作用下向外膨出形成的瘤样结构。就像自行车内胎某个地方变薄鼓出个包,动脉血管壁也会因类似情况出现“鼓包”。
动脉瘤的高危人群有哪些?1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不良人群。3高发于40~60岁人群。4女性风险更高: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如绝经后激素下降)相关。5家族病史:若近亲(父母、兄弟姐妹)有脑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史,患病风险增加2~4倍。
该医院医生提醒,为了尽早发现动脉瘤,远离动脉瘤带来的伤害,高危人群应定期做脑血管筛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陆巧运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陆巧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