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老兵荣光 礼赞时代英雄

时间:2025-09-03 10:16:00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现居宁夏的6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用文字记录他们的坚毅与荣光。让我们走进6位英雄,聆听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抛洒热血、英勇奋战的故事,感受他们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郭宏光

祖国强盛 吾辈之愿

郭宏光

“那会儿不懂啥大道理,就知道侵略者占了咱的地,抢了咱的粮,就得把他们赶出去。”102岁的郭宏光语气坚定地说。这个出生在山西贫苦农民家庭的老人,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自己20岁时走上抗战之路的原因。“以前咱的装备差,敌人有飞机大炮,咱就靠步枪、手榴弹和一股不怕死的劲儿。”郭宏光介绍,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一生参加过近百场战役。战争也在郭宏光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他的身体多处部位在战争中受伤,他因多次受伤导致左腿比右腿“短”了四五厘米。

和平年代,郭宏光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成为银川橡胶厂副厂长。“父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心里总想着别人,从来不考虑自己。”郭宏光大女儿郭丽回忆,调任宁夏时,父亲每月的工资是136元,看到工厂工人生活困难,郭宏光就主动要求降工资。后来,工厂每年涨工资时,全厂只有郭宏光一人不涨,他总是把涨的工资让给生活困难的职工。看着职工家属的粮食供应紧张,他主动请缨带着职工把荒地变为粮仓。

眼下,郭宏光家的小院里结满了茄子、豇豆等,这些都是百岁老人郭宏光种下的。尽管他如今行动不便,需要“拄”着一张小板凳才能行走,但是他依然坚持耕种。“父亲常常跟我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珍惜幸福生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郭丽说,“这么多年来,父亲穿衣服最爱的颜色是军绿色,最喜欢看关于战争的纪录片和电影,会红眼眶,但很少流泪。我想经历过战争的父亲对眼前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更深刻、更刻骨铭心。”

记者 李阳阳

宫奎洋

祖国强大是最幸福的事


宫奎洋

“9月3日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居住在兴庆区凤凰北街街道崇安社区的96岁抗战老兵宫奎洋心潮澎湃。

回溯烽火岁月,宫奎洋的抗战记忆定格在山东淄博732兵工厂。彼时,他在732兵工厂投身武器制造,为华北战场的抗日战争输送“火力”。“那时哪有条件可言?一无合格生产原料,二无必要设备装置,三无技术资料参阅。”提及当年,宫奎洋虽因高龄嗓音低哑,语气却满是坚定,“我们只能就地取材,靠着双手摸索,硬是生产出大量枪支弹药,一点点补足前线的武器缺口。”

之后,宫奎洋随部队转战四方,转业后又扎根宁夏,投身机械制造领域,将热血与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最终在兴庆区安家。如今,岁月虽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但提及九三阅兵,老人的音调明显提高,难掩激动:“能看到新型武器,我很自豪。当年我们盼着国家强、军队强,现在全都实现了,这就是最幸福的事。”

这份幸福,更藏在宫奎洋如今的生活细节里。每逢重大节日,区市领导、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总会上门探望;志愿者常年轮流开展“倾听陪伴”活动,帮他收拾家务,关怀无微不至。兴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还专门为他安装适老化设施,解决生活难题。

采访中,宫奎洋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沓荣誉证书,眼里满是感动:“祖国没有忘记我,人民没有忘记我。现在我快乐又知足,想对每一位关心我的人说声谢谢。”

记者 肖梦琪

张继忠

不遗余力奉献力量


张继忠

“真实的战场远比那些电影电视剧更加残酷。”在兴庆区大新镇管道基地小区里,抗日老战士张继忠向记者讲述着上世纪那段刻骨铭心的过往。

1929年,张继忠出生于山东蒙阴县。战火未烧起时,他还是一名“放牛娃”,然而当他亲眼看到日军凌辱村民,杀害反抗的青年时,他被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深深刺痛了。年仅15岁的张继忠连夜出发,一心参军,一路上寻找八路军,途中加入了蒙阴武工队,从此开启戎马生涯。除了打游击战袭扰敌人,他还做过司号员、护理员,不遗余力奉献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继忠又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并在战火纷飞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0年10月,张继忠赴朝参战。“那时候,我们从福建出发,坐着闷罐火车一路颠簸北上,身上穿的还是单衣,朝鲜战场天寒地冻。但再艰苦,我们也得扛下来!”

因为“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岁月刻骨铭心,张继忠痛恨浪费粮食,而且他不爱吃饺子:“因为只有第二天要打仗了,我们才能偶尔吃上饺子,但谁都不知道吃了这顿还有没有下顿。”

战争结束后,张继忠脱下戎装穿上工装,将一腔热血倾注于国家建设。他先后任职于新疆石油管理局、长庆油田一分部,多次获评先进,续写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当记者提出想要看看张继忠珍藏的纪念品与老物件时,他从腰间掏出钥匙,打开柜门,一枚枚纪念章被整齐地别在红绸上,旧的绶带上不仅有磨损的痕迹,更有密密的针脚。

采访结束后,张继忠抬手敬礼,虽然已近百岁高龄,但他仍挺直脊梁,眼神坚定,一如当年那个披星戴月寻找八路军身影的少年。

记者 陈星彤

程好智

能为国家出力 我很幸运


程好智

前不久,近百岁高龄的抗战老战士程好智收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戴上纪念章后,他轻轻摩挲,笑容满面。

程好智是河南安阳人,出生于1928年。1944年6月,年仅16岁的他一心想要保卫家乡、驱逐侵略者,便毅然参军,在战火纷飞的抗日前线当起了通讯员。“上了战场,就没想过回头,我们的身后是百姓!”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在挺进大别山、进军西南等战役中继续淬炼,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1954年底,程好智随部队入朝参战,此时他所在的16军是当时装备苏式武器的精锐部队。作为炮兵的程好智,不仅和战友们打出了一场场胜仗,停战后还继续留在朝鲜,参加维护朝鲜停战协定斗争,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是最后一批回国的志愿军。

服役期间,程好智荣立三等功1次,受团通令嘉奖1次,但他却甚少提及。他常说:“比起那些战友、村民,我能在战场上保家卫国、脱下军装为国家建设出力,已经太幸运了。”

1966年,程好智转业到石炭井矿务局。随后,他的工作岗位先后调整为自治区工程局副局长、宁夏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无论在哪个岗位,程好智始终保持着军人雷厉风行、认真负责的作风。

如今,在银川安享晚年的程好智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坚持收看新闻。他对子孙后辈最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做好人,听党话、跟党走。正是一代代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记者 陈星彤

翟仲三

保家卫国 无怨无悔


翟仲三(青年时期)

秋日暖阳透过玻璃窗,洒在97岁的翟仲三老战士布满沟壑的脸上。在女儿的协助下,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枚珍藏许久的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赠送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和一系列荣誉证书。铜质的勋章历经岁月却依旧耀眼,泛黄的证书字迹斑驳,但未褪荣光。

翟仲三的故事始于河北霸州的贫苦岁月。1945年2月,翟仲三走进隐藏在霸州任庄子大庙的十分区休养所,成了一名卫生员。“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救治工作,一生都与治病救人紧密相连。”翟仲三说。昏黄油灯下,他用粗糙却灵活的双手,为战士清洗伤口、敷上草药,医者仁心的光,在这里悄悄点亮。

1950年深秋,翟仲三和战友来不及收割庄稼,便义无反顾奔赴异国战场。朝鲜的冰天雪地里,轰炸声不绝于耳,但他毫不胆怯,“跨过鸭绿江,我们皆抱马革裹尸之志,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翟仲三记得,伤员多的时候,条件艰苦到只能简单包扎,轻伤员调整好后转身又冲回阵地;更记得战友张渭良侦察负伤失踪后,竟凭着一口气,指甲嵌满泥血,白天躲草垛,夜晚往阵地爬,饿了啃树皮、渴了喝雪水,爬了十天九夜,终被救治。

胜利的诗,生命为纸,鲜血为墨。“这就是志愿军,这就是我们能赢的关键!”回忆起战场救治的点滴,翟仲三老人眼中泛起泪光。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翟仲三转业到宁夏,在党校与汽车修理厂卫生所默默奉献。小小的诊室里,他身兼医生、药剂师、护士数职,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翟仲三以平凡之躯,在烽火与和平的岁月里,镌刻下永不褪色的荣光。

记者 范晓儒

柴显忠

看到国家强盛 当年的努力都值得

柴显忠

这些日子,93岁的抗战老兵柴显忠总是在各类媒体上寻找有关九三阅兵的新闻。当看到预演画面,国家富强、军队强大的自豪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居住在兴庆区太阳都市花园小区的柴显忠,胸前佩戴着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闪耀着岁月的光芒,也镌刻着他刻骨铭心的抗战记忆。“那时候的日子苦,部队条件也艰苦,可再苦我们也要坚持抗日。”提及往昔,老人的话语朴实却坚定。

当年,柴显忠在山东曹县抗日武工大队先后担任通讯员、县大队长,亲身经历过无数次艰苦战斗。当时条件差,战士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即便如此,柴显忠和战友们始终没有退缩,用顽强的意志在烽火中坚守。抗战胜利后,柴显忠被编入二野十九旅五十六团,成为杨得志警卫连战士,先后参与挺进大别山、抢渡黄河、淮海战役等,在枪林弹雨中续写忠诚。

1962年,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柴显忠来到石嘴山市建材厂工作,后来又到自治区建工集团工作,将热血从战场转移到建设一线,直至1990年4月离休。他在宁夏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得知要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柴显忠早已满心期待。他盼着在屏幕前看到一列列整齐的方阵,更盼着目睹祖国强大的国防军力展示。“看新闻上说会邀请不少国家来见证,我特别自豪。”柴显忠感慨道,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如今的和平盛世,看着国家日益强盛、老百姓生活平安幸福,打心底觉得“当年的付出都有了回响,所有努力都值了。”

记者 肖梦琪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