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观察 | 再铸一方“丹灶” 建设环两江先行区中医药文化高地

时间:2025-05-07 22:24:00

众所周知,南海区丹灶镇得名于东晋时期葛洪炼丹的传说。早在镇村人口大范围聚居之前,这里便已涌动着中医药文化的源流,被看作是结灶炼丹的“风水宝地”。

斗转星移。如今,丹灶正在担纲新的使命。随着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佛山市谋划建设环两江先行区,丹灶镇被纳入核心区域,要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先试先行。而医疗健康,深刻联系民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评判指标。

医药发源的丹灶,如何在新时代筑牢健康底座,托举共同富裕?丹灶所选择的突破口,还是中医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战略方针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移,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中医药文化,能够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并进一步促进基层柔性治理。

5月7日,“人文引领 本草薪传”丹灶镇首届中医药文化节开幕,梳理镇内的中医药服务资源,打造环两江先行区上的中医药文化高地。作为佛山“地理中心”“腰部区域”的丹灶,将进一步承担起健康资源流动的通道作用。

丹灶镇首届中医药文化节于5月7日开幕。

有底气:“故事开始的地方”立起中医药文化大旗

岭南地区的中医药文化故事,很多是从葛洪开始叙事的。这位晋代伟大的医学家,曾经游历南海一带,在如今的佛山环两江先行区片区留下了众多遗迹。而他与妻子鲍姑,在丹灶炼制丹药、研究针法的故事最为著名,留下了洗药井和传说中的“丹钵”。“葛洪炼丹传说”也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流传。丹灶人敬重葛洪,为他修祠立庙,世代供奉,并以“丹灶”为名发展向前。

以此来看,丹灶镇,本身就有着中医药文化的深厚群众基础。

丹灶镇中医药文化的深厚群众基础。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医学人才。清代岭南著名学者、医学家何梦瑶,曾在丹灶的私塾教书;在丹灶创办了新式小学醒华学校的黎佐瑶,也曾在这里开设第一间西医诊所,书写了教育报国和治病救人的大义故事;广州西关一带,曾有“一篙撑两渡,威震龙津路”的俗语,其中“两渡”所指的中医名家杜蔚文、杜明昭兄弟,是丹灶人,也是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先驱;高海社区的高卓雄,是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历任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为将第一代抗生素药品盘尼西林引入中国的第一人;高卓雄的父亲高星君,据称是将阿司匹林引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人。

在当代,丹灶也涌现出了广州中医院罗永佳、佛山中医院陈渭良、肇庆中医院谢少龙、佛山第二人民医院刘世强、南海红卫医院黎秀煊等多位院长,还有多位主任和主任医师。如今在丹灶就诊,可以预约谢少龙、吴山、查和萍等广东省名中医,以及李积土等本地德高望重的名中医。

李积土等本地德高望重的名中医坐诊。

除了医学世家和医疗人才的文化底气外,丹灶的饮食文化、群体活动中,也饱含了中医药元素。

开幕活动上,“药食同源 美味伴旅”仙岗“十二味”美食品鉴会别开生面。所谓“仙岗十二味”,是指的12种本土中草药,即艾草、车前草、栾樨、紫苏叶、崩大碗、五指毛桃、木棉花、龙眼肉、无花果、金银花、鸡蛋花、霸王花。这些本土药材早已融入居民生活。如霸王花,一度是仙岗的经济作物、地方特产。“仙岗十二味”既承葛洪药膳养生遗风,又合南粤湿热气候调理之道,凝聚着历史文化名村仙岗村人对中医药文化的养生情怀。

本地的餐饮企业,围绕仙岗“十二味”展开了药食同源美食制作。

本地的餐饮企业,围绕仙岗“十二味”展开了药食同源美食制作。如蟹泉善食的蟹泉水金银花豆腐花、润禾山庄的五指毛桃老娘叉烧、华益餐厅的金玉龙珠汤等,均具有保健功效。

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具有“文化+”的魅力。以中医药文化为媒介,美食文化、古村文旅、基层治理……都能找到落脚点,并反向为医药健康事业助力。

有策略:让文化之力渗透到中西医健康体系之中

仅有文化底蕴,仍不足对现代医疗和群众的健康需求进行有效支撑。卫生健康事业的均衡发展,落点到南海西部镇街,则需要不断打破医疗资源的“天花板”,构建更加科学的医疗卫生体系。

体系构建,关键看抓手。这里的重点服务对象是谁,医疗资源有什么,长板和短板应该如何分析?对于这些问题,丹灶镇进行了充分的梳理和深刻的思索。

目前,丹灶镇有25万常住人口,拥有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南海八院”)和丹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卫中心”)两家公立医疗机构。

南海八院。

其中,南海八院拥有康复医学科、中医科、骨科(脊柱微创治疗专科)、中医骨伤科(痛风微创治疗专科)、五官科、妇产科、手足创伤外科等特色专科和名医、名科,能够快速链接区内乃至广佛两地多家三甲医院的专科资源。而社卫中心下辖15个卫生站,建设有1个中医馆、7个中医阁,能够开展8类32项中医适宜技术。从医疗机构的发展来看,南海八院要“向上生长”,联动优势资源。社卫中心则要向下扎根,像“树根”一样为丹灶的群众提供最基础的医疗保障。

中医药文化,渗透到医疗机构之中,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力。

南海八院自创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起,便一直秉承以人为中心、让中医药更好服务于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2024年医院引进了中医人才6名,名中医工作室3个,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顾问9人,参与“西学中”培训的医生有21人,护士197名(占全院的93%)。通过人才引育,构建起中西贯通的复合型人才群体。与此同时,南海八院临床科室,艾灸、刮痧、拔罐、小儿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在诊疗中得到推广应用,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通过举办中医药交流会、中医药文化开放日、中医养生操大赛以及打造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蔚园”等活动,持续提升中医特色服务品质、弘扬中医药文化。

南海八院打造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蔚园”。

南海八院创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成效显著,多项指标在全区领先。例如,2024年门诊中药饮片(含配方颗粒)、茶饮的收入占门诊药品收入比例达到42.61%,除南海中医院外,位列全区第一;住院患者、门诊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量均超过20%,有了显著的提升。

丹灶镇推广热敏灸技术,打造“艾回家”品牌。

在医疗机构的带动下,丹灶群众接受了更前沿的中医治疗技术。例如,热敏灸技术等中医技术在丹灶深刻普及,成为破解基层医疗技术、资源难题的突破口。丹灶镇打造了“艾回家”热敏灸品牌,构建“1+N+X”热敏灸服务体系,让热敏灸技术能够“进村入户”,为群众预防疾病、健康保健服务。

有影响:医学人文也能引导基层柔性治理

首届中医药文化节广泛面向群众端,具有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活动,提升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让中医药文化在丹灶镇蔚然成风。

中医药文化为什么要向群众普及?有两方面的原因需要明确。其一,医疗卫生工作本身,深刻关系民生,中医药技术的宣传、中医治疗的常识科普,本身就是医疗系统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二,在呼吁医学人文的今天,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本身,可以提高群众的健康素质,激发其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活力,引导基层柔性治理。

当前,佛山市已经推动环两江先行区部署,南海区正打造人文经济引领区,丹灶镇提出“人文科创 四脉一核”建设。这些工作部署的落地,需要各领域明确目标导向,形成人文合力。

养生操大赛。

秉持这样的思路,丹灶镇已经绘制了中医药文化向群众普及的“路线图”。去年,该镇创新推出“贤聚古今 医贯中西”首届仙岗医药活动,承办南海区卫健系统的养生操比赛。这些活动,助力全镇形成“爱中医 信中医 用中医”的浓郁氛围,联动乡贤资源。

今年,首届中医药文化节的举办,将再次为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加码,增加名医义诊、中药展示、中医适宜技术体验、中医药文化进企业、进校园、进村居等一系列活动。例如在葛仙诞中医药夜市活动上,养生茶饮、药膳食、义诊摊位、体验活动丰富呈现,增强了民众对中医药的直观认识和信任感。

南海区中医药夜市(丹灶专场)。

接下来的几个月,丹灶镇还将举办“脊柱保健 欢乐‘企’航”中医药文化进企业、“艾回家”热敏灸服务进村入户、“氢·汤·young”产业青年节气养生汤课堂、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人文医院建设行动方案暨人文品牌发布仪式、“岐黄传承 蔚然成风”中医药文化知识竞赛、“小药师天问百草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八段养生操 健康步步高”丹灶镇养生操比赛、“中西融合 医路同行”丹灶镇中医药文化交流会等活动,面向不同的群体展开中医药文化的推广。

中医药夜市设置义诊摊位。

医学人文,也将引导基层柔性治理。南海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寄语丹灶,要以佛山环两江建设为契机,深耕中医药文化土壤,依托佛山环两江的独特生态资源,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品牌项目。例如,进一步开发基于本地中药材的健康产品,如养生茶饮、药膳食品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借助环两江区域优美的自然风光,开展中医药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毛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