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上|考古也很潮

时间:2025-04-16 08:30:00

拿着铁铲小心翼翼地挖掘,手持放大镜一点点研究文物,埋首于历史典籍中仔细查找文物背后的故事……提起考古,许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这些画面,以为考古是一个非常“古旧”的行业。

但实际上,考古工作早已不再这样“原始”。如今的考古工作非但不古,反而很潮。就拿前不久雄安新区唐代龙首的“科技重生”来说,CT、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折射出中国考古从经验实证走向科技赋能的时代跨越。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考古方舱,超声波振荡器、烘干机、3D打印机、数字建模系统等先进设备和技术让人大开眼界。超声波振荡器以分子级精度为唐代龙首“洗尽铅华”,CT断层扫描构建起肉眼难辨的微观图谱,3D打印技术让残缺的文明碎片重获新生。这些实验室里的高科技,印证着现代考古早已突破“手铲释天书”的阶段,步入“数字解密码”的智能时代。

科技革命构建起多学科交融的“大考古”格局。比如,在雄安考古现场,RTK测绘能精准定位历史坐标,航测技术能勾勒出地下遗址的全息图谱,化学物质分析能解开文物身上的千年密码。这种跨学科协同创新,使考古学从单一的年代考证,进化为能复原古代社会生态的“文明解码器”。

科技赋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3D数字建模技术使唐代龙首的残片在虚拟空间先行重组,然后再实际进行拼接。这样一来,不仅文物修复的效率和精准度极大提升,更为文化遗产搭建起永生的数字方舟。这样的先例早已走近百姓——故宫博物院借助VR技术重现紫禁城盛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过AR导览复活兵马俑军团……科技正在消弭时空鸿沟,让历史从学术论文走向大众体验。当考古发现能通过移动终端来到寻常百姓身边,文明传承便获得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考古学的科技化进程,本质是文明传承方式的时代进化。当数字建模替代石膏翻模,当智能算法辅助纹样解读,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既需要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更需要培养兼具考古素养和科技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唯有如此,才能让沉睡的文物真正“开口说话”,让考古工作从揭秘过去走向启迪未来。

越来越潮的考古不断擦亮千年文明。当唐代龙首在数字空间重现威严,我们读懂的不仅是盛唐气象,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科技时代重获新生的故事。科技与考古的深度融合让更多人意识到,守护文明根脉,既需要俯身大地的考古匠心,更需要仰望星空的科技视野。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绽放永恒光芒。(康晓博)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