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 通讯员 华静
近日,兰石装备公司的厂房内一片繁忙景象,公司正在加紧赶制两台新型离子液氢气压缩机国际订单。去年6月,兰石装备公司成功研发离子液气体压缩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氢气压缩机领域,每小时可压缩气体五百立方米。这一技术也解决了我国在该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
这样的技术突破,正是兰州强化科技创新,打造创新高地的一个缩影。
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科创枢纽和黄河上游的中心城市,兰州市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通过系统性布局与制度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杠杆,撬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兰州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发展新格局。
一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兰炼、兰化等重点工程相继在兰州布局,使兰州成为我国能源化工和原材料工业的重要基地。以中国科学院在兰州组建全国首个地方分院为起点,一批基础雄厚的科研机构接续落地,大批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汇聚于此,迅速奠定了兰州科研创新的根基。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科技事业不断提速,在重离子物理、辐射技术、石油化工催化、特种润滑材料、冰川冻土、沙漠化防治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兰州市坚持系统谋划、创新驱动发展,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科技事业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实动能。今年以来,兰州市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焕新,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列为重点任务之首。
兰州将创新确立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之一,把“着力建设创新兰州”列为九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与此同时,鲜明提出支持以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驻甘央企等为主力的科研“新四军”力量,聚焦原创性、前沿性、引领性科研攻关,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争取实现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成果突破。
二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
“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动科技资源向高效配置与深度融合聚集,去年全市创新能力指数达到54.25%,在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位列第43位。同时,我们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达82.61%,兰州还成功跻身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和科研城市。”兰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兰州市集聚了70%以上的科技资源,正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兰州市统筹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全市拥有1200多家科研机构,其中包括科研“新四军”重点单位14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野外观测站、国合基地等平台齐全,省级创新平台数量居全省前列,科技资源集聚度持续增强。
同时,兰州市推动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于加速器的医用同位素药物研发平台、高端装备特种润滑与密封材料研发测试平台等,进一步夯实了创新基础。
强劲的科技基础设施孕育出众多的关键技术和创新亮点。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项目,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率先在国内开展重离子治癌研究。其控股公司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医用碳离子治疗系统,填补了高端医疗器械碳离子治疗系统国产化的空白。
科技创新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成果转化与产业落地。兰州深入推进“百千万”转化工程(百项成果、千家企业、万名人才协同发力),加速新质生产力落地。去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4.89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90家。(兰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三
日前,第四批金城首席科普专家聘任仪式在兰州举行。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教授肖洒等70位来自医学、生态、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防灾减灾等前沿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受聘,成为科学普及的代言人。
“作为金城科普专家,我们将把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让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助力兰州特色科普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肖洒告诉记者。
举办创新大赛、聘请科普专家、打造众创空间……近年来,兰州市做实做细人才“引育服用”四篇文章,不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改革,强化高校在兰发展支持,完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高效融合。
兰州市推出涵盖7个专项、58条举措的人才新政2.0版,为各类人才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支持保障。截至去年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49.52万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136.33人,人才团队结构日趋优化。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4家,两院院士4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223人,人才集聚效应加快显现。
与此同时,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甘肃万众科技产业园,依托对老旧工业厂房的更新改造,打造出现代化科创空间。特别是在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方面,该园区提供从创意到产品的全过程支持,为初创企业和科技人才营造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环境。
除此以外,兰州通过实施“企业创新积分制”,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全覆盖,接续推进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090家、512家和1349家,涌现出海亮新能源等隐形独角兽企业。
从重大项目攻坚到科技企业成长,从人才汇聚到成果转化落地,兰州市扎实推进强科技行动,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