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遵义︱地名承载的乡愁

时间:2025-05-25 17:14:00

遵义老城航拍 肖时雨 摄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那是一份名为乡愁的情感。地名,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能解开游子内心深处那扇通往故乡的门。

如果要举行遵义的名人名街票选,郑子尹和子尹路绝对是无法绕过的存在。

在《老遵义印记》中对子尹路有着颇为详细的记载:子尹路南起协台坝,穿大十字,过琵琶桥,再由三官楼到梧桐街,便到了北门。子尹路就是这样一条大路,或许算是一条长街,由南到北,直直地贯穿遵义老城。

20世纪70年代的遵义老城子尹路(遵义市档案馆提供)

除了子尹路,上述的琵琶桥、梧桐街、北门等地名对于许多年轻的遵义人已经稍显陌生。这些曾连接着老城千家万户的地名已经被改了名字。

道光十八年(1838),32岁的郑子尹与他27岁的挚友莫友芝在来青阁的府志局里,开始了繁杂而艰辛的《遵义府志》编纂工作。4年里,他们也曾漫步大十字街头,感受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郑子尹曾记载:天后庙、药王庙,在城内大十字街。那会儿的郑子尹绝不会想到,近百年后,大十字街会被更名为子尹路。

20世纪90年代的遵义老城大十字(遵义市档案馆提供)

一场秋雨过后,遵义杨柳街上的柳树又黄了一点儿,伴随着瑟瑟的秋风,让人平添了几许离愁。

有人说,徜徉在杨柳街上,仿佛在领略遵义的历史。

这条长500米,宽约8米的小街,昔日居住的大都非富即贵。一户户大宅门外,插满杨柳,清幽娴静的小街就这样见证着兴衰与繁华。

走进杨柳街,翻开历史的一页,感受历史的潮声。那些红色的记忆,一幕幕在杨柳街展现,令人目不暇接。坐落在这条街上遵义会议会址无疑让杨柳街更具辉煌。岁月被雕刻在了1935年。

1935年1月,红军的到来,不但改变了这条街的命运,更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遵义会议陈列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

遵义老城杨柳街 朱进 摄

氤氲着红色气息的杨柳街,其实还是一条著名的文化街。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校长、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等一批著名教授也住在杨柳街内,当时浙大的女生宿舍也在这条街上。苦难岁月,杨柳街见证了莘莘学子的坚韧和一代科学家的执着。

位于遵义市中心城区的上海路,最早建于1956年,当时叫高北路,后来叫反帝路、井冈山路。1986年为纪念三线建设,以上海内迁厂长征电气基地而更名上海路。

上海路的梧桐树,是在遵义的上海人思乡的方式。

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的大背景下,国家作出重大决策,全面开展三线建设。据统计,从1965年到1978年的10多年间,有超过8万援建人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遵义,他们在带来新技术新思想的同时,也把大城市的生活方式融入了这里。自此,遵义成了他们生命中的第二故乡。

遵义市汇川区上海路 资料图

为铭记这段历史,感谢这些曾为遵义建设洒下汗水的劳动者,这条寄予特殊感情的上海路就这样传扬开来,上海路记载着历史,也见证着友情。

在遵义,彰显着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地名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中山路、中华路、民主路、丰乐路等等,这些带有明显人文特征的道路名称,让每一个来到此地,并且在此居住的人能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杨柳街、上海路、子尹路、文化街、捞沙巷……说出这些名字时,心里都不禁温情脉脉。平时,她们静静地躺在心间上,在某个深夜,悄悄将人带回那段青葱的时光。

来源: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

作者:龚琴

责任编辑:朱懿 李俊 陈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