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刘已粲
谷雨到了。农谚说得好,“雨生百谷”,这时节,降水多了,作物该下种了。
山西大宁罗曲村的乡亲们又开始忙着买种子了。在地头,记者碰见村民贺会林,他刚从城里拉回了十几袋玉米种子。有人扯着嗓子问:“你这种子啥价啊?”回头一瞅,是“老把式”贺双成,眼神里透着关切。
“70块哩,贵得心疼。”贺会林抹了把脑门上的汗。
“那你还舍得买?”
“不知道咋选,一咬牙就买了最贵的!”贺会林抓了抓后脑勺。
开春到现在,贺会林为选种子可没少折腾。镇上农资店跑了两三趟,手机短视频翻来覆去刷,纠结了一两个月。为啥这么犯愁?去年他图省事,买了便宜货,出苗稀稀拉拉,误了农时收成也少。今年,他挑花了眼,可心里还是没个准成……
“可不,选种子真是头疼哩!”贺双成接过话茬。前些日子,他也满村打听种子,发现村里数百户人家,玉米品种五花八门,连包装袋都不带重样的。买种子,都是各凭各的主意。
“早年间种地都是自己留种。”贺会林念叨着,“村里种啥大伙儿心里门儿清。现在种子多了好买了,反倒不会挑了。”
“你见识广,俺们该买啥种子?”贺双成说着把话头抛给了记者。
记者立马请教了农业专家朋友。电话那头提醒,买种子得看执照、查标签、留票据,别信网上空口白话的推荐。具体该怎么选?“因地制宜挑对品种,单产才有保证,并不是越贵越好。”专家给罗曲村“把脉问诊”,一一列出了适宜的种子……
好种子,咱们当然不缺。这些年,国家一再强调“打好种业翻身仗”“育繁推一体化”“提高良种覆盖率”……可像罗曲这样的小山村,种地的还是些散户。该种什么、买啥种子,农户自己看、自己试、自己担,缺的是明明白白的指导。有老乡打趣说:“实验室走出来的良种,离咱地头还隔着沟沟坎坎哩!”
咋才能顺顺当当迈过这些“沟坎”?考验着村民,也考验着村干部。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