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4月11日讯(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廖培煌 陈云青 通讯员林荣升)为从严整治涉金融领域自媒体乱象,进一步优化营商网络环境,近日,市委网信办会同泉州金融监管分局、市委金融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对两名发布歪曲解读金融政策信息的自媒体账号负责人开展联合约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经查实,自媒体账号“王××”“泉××”为博取流量、吸引关注,通过断章取义、捏造事实、夸大渲染等方式,对国家金融政策进行曲解,散布不实信息,误导公众预期,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相关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金融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属于福建省深化开展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重点整治15类突出问题中的“恶意歪曲解读国家和地方涉企政策,或对企业自身的公开信息进行恶意歪曲解读的。”约谈要求账号负责人王某某、黄某某立即删除违规内容,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严格依法运营。经约谈教育,王某某、黄某某均表示已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行删除全部违规信息,并承诺今后将严格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及相关管理规定,规范网络行为,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泉州市委网信办提醒广大网民,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账号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误导公众、扰乱市场秩序。下一步,市委网信办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对恶意歪曲政策、造谣传谣等行为依法从严查处,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维护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
记者手记:
追求传播效果亦应恪守“流量有界”
此次泉州网信部门联合多部门约谈违规自媒体账号,是对网络自媒体账号的一次深刻警示。在流量经济裹挟下,“王××”“泉××”等自媒体账号肆意截取政策片段、拼接碎片信息,以耸动标题制造舆论泡沫,这种披着专业外衣的“带节奏”行为,本质上是将公共话语场域异化为流量牧场,其危害远甚于普通网络谣言。
金融政策信息具有极强的市场敏感性,任何失实解读都可能引发市场波动。当部分自媒体账号将政策文本肢解为获取点击率的工具,用断章取义制造信息茧房时,不仅损害政策传导的严肃性,更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蝴蝶效应”。这种将公众知情权与市场稳定置于流量天平上的行为,极易触碰法律红线。
监管部门此次行动呈现出精准治理的监管智慧。从多维度、多层面、多角度联合约谈教育,给予违规主体整改机会,体现了宽严相济的治理原则。特别是在“清朗”专项行动背景下,这种靶向打击与系统治理相结合的模式,为各地整治网络乱象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
构建清朗网络空间需要构建多方共治格局。自媒体从业者应建立“流量有界”的职业伦理,在追求传播效果时恪守法律边界;网络平台亟须完善算法审核机制,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内容生态;普通网民更需提升媒介素养,学会在信息洪流中辨识真伪。唯有形成法律震慑、技术防范、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的立体防线,才能真正筑牢网络空间的制度堤坝。
(广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