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五一”假期到来,观鸟爱好者们迎来了亲近自然的黄金时光。然而,在享受观鸟乐趣的同时,一场关乎生态保护的公民科学行动也在悄然展开。
5月1日,重庆自然博物馆研究馆员洪兆春说,全国范围内启动的“鸟撞记录”“鸟类防捕记录”和“路杀生物记录”三大项目,正期待公众通过科学观察与数据收集,为野生动物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上报鸟撞记录
推动建筑防撞设计优化
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鸟类因撞击建筑物玻璃幕墙而伤亡。洪兆春说,据志愿者观察,棕腹啄木鸟、珠颈斑鸠、丘鹬等鸟类是鸟撞事件的“高频受害者”。这些鸟类的尸体通常较为完整,嘴角可见少量血迹,爪子僵直,且多出现在非车行道区域。这些特征可帮助公众初步判断鸟类死因。

挂网致死的田鹀。
参与者只需通过小程序上传鸟撞记录,即可为科学研究提供宝贵数据。值得注意的是,若发现尚未死亡的受伤鸟类,需避免直接接触,可使用塑料袋隔离后联系专业救助机构。目前,“2025春季全国鸟撞调查”已启动,该项目旨在分析鸟撞热点区域,推动建筑防撞设计优化,减少悲剧发生。
上报防捕记录
促进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落地
非法捕鸟网是威胁鸟类生存的另一大隐患。志愿者曾在野外发现短耳鸮、纵纹腹小鸮等猛禽,因挂网致死或重伤的案例。这些网具多用于农林渔业,却无意间成为鸟类的“死亡陷阱”。
“鸟类防捕记录”小程序今年正式上线,鼓励公众在发现被困鸟类或蝙蝠时,优先解救存活个体,并记录网具位置、拆除情况等信息。洪兆春提醒参与者,解救时需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野生动物,防止病毒或寄生虫传播。
那么,这组数据和情况的收集又将推动生态保护如何发展呢?
洪兆春说,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数据积累,项目组将推动政策优化,促进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落地。
上传路杀生物记录
为生态廊道建设和交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气温回升,两栖爬行动物也进入活跃期,道路碾压(路杀)导致的死亡令人痛心。洪兆春说,路杀生物通常呈现三种状态:外表完整但内伤严重、血迹新鲜,或已腐败。此外,风力发电机、输电线触电等因素也威胁着野生动物生存。

因受撞击而死亡的棕腹啄木鸟。
公众若在道路附近发现动物尸体,可拍照上传至“路杀生物调查”小程序,标注时间、地点及物种信息。洪兆春提醒参与者,切勿徒手触碰尸体,需用工具或塑料袋隔离处理。
收集到的这些数据将用于绘制路杀热点地图,为生态廊道建设和交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从城市建筑到乡野农田,从迁徙通道到交通网络,人类活动与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交织共存。三大公民科学项目不仅为生态研究提供了海量数据,更让公众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本文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原稿点击:“五一”观鸟,三项公民科学项目邀你共同参与-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