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未来教育要培养“AI无法替代的人类特质”
时间:2025-04-07 21:36:00
从2022年底的ChatGPT横空出世,到2024年新年期间的SORA惊艳亮相,再到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的火爆全球、春晚上跳舞的宇树机器人,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从武汉“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开始,到广东AI公务员、杭州AI主播上岗,甚至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颁给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学家,我们都在惊叹人工智能强大的进化能力。当人工智能必将替代所有把人作为工具的工作,我们的教育将如何进化?这已经成为教育界最重大的命题。教育是人类为传承文化而发明的最重要的社会性行为,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因为有了教育,才有了人类文化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教育随着科学技术同步进化,已经经历了4个阶段:在由神权和王权控制的原始学校,人们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祭祀仪式、制作沟通上天神灵的神器。农耕社会,伴随着文字的出现,真正的学校产生了。这个阶段属于超精英教育,文字高度垄断,且文字被神秘化,只有极少数统治者掌握着写字和识字的能力,并作为统治阶级最强大的工具。在从农业生产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跃迁中产生的新的教育形态:知识是工具,人是掌握知识的工具,因此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内容高度统一,并形成了高效率的班级授课制。这样统一化、规模化的学校教育,实际上是机械化流水线延伸的一部分。近五六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从机器时代跨入数字化时代,产业升级加快,一个人一辈子会从事多个岗位,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运而生,教育进入又一个新时代。世界成为一个村落,人和信息快速流动,彻底打破了知识垄断,世界变平了。网络资源的暴涨,打开了新的学习空间,产生了新的学习渠道,形成了新的学习方式。教育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更是在塑造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进入全新的阶段。教育面对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发展速度远超人类的学习速度,如何解决“越学越无知”的问题;二是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远超人类的学习能力,如何来实现“人机共生”的学习生态;三是绝大部分传统的工作会被机器替代,人类将为创新而生,如何来完成“为创新而学”的转向。从宇宙演化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很有可能是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进化的重要转折,宇宙将涌现出超越人类智慧的新物种,这对人类来说显然不是福音。因此,我们期待的人工智能不是人类的颠覆者,而是创造人类未来幸福和想象力的新工具、新工作、新机会。人工智能也不是教育的替代者,而是推动教育范式革命的催化剂。解决这些挑战需要重新定义“教”与“学”的本质,在技术创新与人文传承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未来教育的新生态,其核心命题是如何培养“AI无法替代的人类特质”。教育通过进化来把人工智能的挑战转化为变革的机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变革。第一,大幅度降低统一要求的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选择性和实践性。创新需要不一样的大脑和行动,在统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基础上,让孩子们形成自己的兴趣和专注的领域。人工智能显然在知识的个性化传递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更是教育目的,我们要把孩子们培养成不一样的人。第二,人工智能教育最重要的并非开设一门人工智能课程,而是用人工智能来深度改造所有学科。哪怕是艺术、人文学科课程,也需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造,增加新技术和数字化的相关内容,并配备全新的教育教学设备。比如融媒体需要传统的新闻专业增加新媒体设备的学习和体验;艺术设计类学科需要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方面的课程再造。同时,通过鼓励孩子们基于人工智能开发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经历和体验。第三,用人工智能来促进深度学习和创造力培养。人工智能的创造性在于超越了人类大脑容量和学习精力的限制,就好比400年前人们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可以超越裸眼看到更微观、更宏观的世界一样,其生成能力不是用来替代人们的思维——给出答案或者生成文章,而是让人看到自然人无法看到的问题与现象,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艺术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第四,设置通用人工智能课程本身也要改变静态课程观,呈现新的课程形态。人工智能课程的最好方式,就是用项目式学习方法,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实践,提升对机器感知、机器学习、模块式控制等计算思维的理解,直接让孩子们在应用中学习,教师老老实实和学生们共同学习,甚至是向表现优异的学生学习。第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考试评价中的作用。评价是教育指挥棒,人工智能可以反映孩子们的深度思维能力和知识面,也能测评孩子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借助技术手段来改变原来以纸笔测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将大大推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改变。总之,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既不能基于目前应试教育的惯性去加强应试的倾向,也不能让人工智能削弱人的核心素养与精神塑造。相反,人工智能是摆脱教育功利化倾向,让孩子们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强大的内心和更丰富体验的进化利器。(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
作者:倪闽景
文字编辑:王慧峰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