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认识中国丝网版画,这个展览值得一逛

时间:2025-04-08 18:0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韩毅 实习生 黄喻

提起版画,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木刻,其实版画的概念要大得多,除了木版画外,被人称为“三版”的石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也是版画家族中的奇葩。其中,颇具当代性的品种——丝网版画在世界版画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月7日,“中国丝网版画40年”大展在重庆当代美术馆启幕,展出全国200余幅丝网版画精品,系统展示了丝网版画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中国四十年来的探索历程与创作成就,为观众呈现了丝网版画的“中国叙事”。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办,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当代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承办,展出200余幅作品,精选自全国各专业艺术院校、画院及版画博物馆的报送作品,涵盖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丝网版画创作的技术实践及风格探索,整体反映了中国丝网版画40年的发展面貌。

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祝彦春创作的作品《帕米尔的记忆之二》,以丝网叠加油画的浓郁色彩,赋予高原风貌以现代视觉张力;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忻海洲创作的作品《怎么了?2》,将油画原作转化为黑白丝网语言,通过极简色调传递出深沉的思考;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杨湧创作的作品《地板与云影N0.1》,创新结合丝网印刷与镂空技法,在虚实交错间营造诗意空间,以艺术化的视觉语言,呼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地”的哲学观念。

“此次展览不仅是丝网版画四十年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从最初的技术引进到本土化创新,丝网版画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这些作品既是艺术家的个体表达,也承载着社会文化转型期的集体记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介绍。

所谓丝网版画,类似于工业上的花布印刷方法,即将颜色进行刮压从网孔漏至承接物上,故又称孔版画、丝漏版画。其可以用来印刷广告、包装物、路牌、衣饰图案等,且制作简易、适应性强,于二十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的丝网版画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丝网版画创作条件艰苦,艺术家们以活碱替代脱膜液,以陶胶加红矾替代感光胶,甚至用油画颜料和松节油替代专用的丝网油墨。随着时代进步,艺术家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中国丝网版画迅速与国际标准接轨,从最初的接纳学习,到逐渐创新再创造。

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全国各专业艺术院校陆续开设了丝网版画工作室与相关课程,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和创作理念,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丝网版画艺术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市场繁荣发展,丝网版画多元化表达的潜力与复制功能得到极大发挥。此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为丝网版画创作带来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中国丝网版画经历了技术和材料的不断革新,从早期使用的高污染材料和油墨到如今环保型水性颜料的推广,从传统的光学照相制版到现代电脑分色制版……每一次革新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也激发了艺术家们在艺术语言表达上的潜力。”何桂彦说,本次展览以时间为轴,涵盖40年来的经典之作、院校中的优秀教学成果,以及具有专业前瞻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丝网版画的独特发展轨迹,也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将助力优秀人才的发掘,进一步推动中国丝网版画发展。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韦嘉表示,本次展览汇聚了众多艺术家的心血之作,涵盖了40年间中国丝网版画发展的多元风貌,从早期的探索尝试到如今的成熟创新,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与艺术家的独特思考。对观众而言,这是一场近距离感受艺术魅力、汲取创作灵感的盛宴,也为川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生动教材,将激励广大师生在艺术道路上不断精进。

本次展览展期将持续到5月7日,市民可免费预约观展。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原稿点击>>

文化中国行|认识中国丝网版画,这个展览值得一逛-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