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时间:2025-04-03 07:03:00

能跳舞还会做俯卧撑,能踢足球还会“叶问蹲”——在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展示区,来自一家京企的人形机器人秀起绝活儿。足球比赛的激烈对抗中,机器人摔倒在地,只见它鲤鱼打挺般迅速起身投入比赛,令观众惊叹不已。

“这款Booster T1机器人的优势是轻巧灵活、皮实耐摔,我们希望助力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一旁解说的程昊语调透着自信。他所创立的公司名字,就叫“加速进化”。

2013年这家公司创立时,人形机器人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程昊选择入局这一前沿赛道,与他的专业背景密不可分。

程昊是北京人,2006年进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习,在校期间就加入了清华火神足球队,多次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不过当时机器人算法还比较初级,传感器、AI技术等并不成熟,2013年硕士毕业后,他的创业之路首先在智能助理领域开启,研发的产品很快被互联网大厂收购,但与人形机器人早早结下的缘分,让他一直关注着机器人领域的新机遇。

2022年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发布,2023年大模型横空出世,一个变革的时代呼啸而来。程昊重新燃起了机器人创业梦。他和在校期间的导师赵国明教授深入探讨入局人形机器人的时机,坚信人形机器人行业在未来十年将迎来巨大爆发。

“智商”远远不够,曾经是人们对机器人的普遍印象,但大模型的出现,将语义理解能力和推理生成能力引入智能机器人行业,机器人终于开始拥有了“大脑”。“仿佛在黑暗世界里摸索时,有一束光打了进来。”程昊看好大模型驱动下的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

“创业团队一定要善于抢跑。”在他看来,创业就是要做难且有挑战的事。2013年9月,程昊创立了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赵国明任首席科学家,团队核心成员都出身于清华自动化系机器人控制实验室及火神足球队。

依靠清华团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多年的积累,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就研发出第一代工程机BR001。但它走10分钟就会发热,摔一下就坏,行动也很迟缓。为了开发出性能更强大的人形机器人,团队将“踢足球”作为人形机器人的训练重点,让机器人进行高难度的足球运动,找到薄弱点,倒逼运动控制算法突破。

程昊有个理念:“不敢摔机器人的公司,做不好机器人。”机器人一次次跌倒爬起,研发人员夜以继日找问题,为机器人髋关节设计了3个可360度旋转的关节。独特的关节设计与团队运控算法结合,使得迭代后的BR002机器人能完成横向劈叉、纵向劈叉等高难度动作。

2024年4月,美国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推出的电驱版Atlas人形机器人,能原地旋转起身、平稳行走、360度全身旋转,引发全网热议。程昊看到后,带领团队用3天时间完美复现“旋转起身”这一动作,视频全网观看量超200万次。在机器人运控算法上的深厚积累,让这家新兴创业公司迅速脱颖而出。

程昊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得到应验。2024年这一年,人形机器人火爆全球,越来越多的公司涌入这一赛道,加速进化公司开始探索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场景。在2024年8月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产品版机器人Booster T1亮相,10月起正式对外出货。

“我们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全球交付人形机器人的公司,3月初交付了第100台,客户分布在美国、德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程昊说,公司主打开发者市场,多数产品都交付高校实验室或科技公司,供客户二次开发,也应用在比赛活动、文旅互动展演场景。

人形机器人,还能在哪些领域大展身手?展演、教育、服务、巡检、送餐……程昊认为,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走进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市场有望在未来十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的机会不再像之前信息革命、互联网出现时的状态,而是国内和国际相当于同时起步,中国企业都有机会深度参与这一次产业革命。

记者手记

机器人创业公司在京“更容易成功”

加速进化抢抓机遇,很快就在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浪潮中站稳了脚跟,获得多轮融资。这背后有何成功秘籍?

过硬的技术和人才是最重要因素。核心团队成员都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出身,创始人还曾在互联网大厂摸爬滚打多年,加速进化是业内少有的兼具硬件、算法和商业化全方位能力的团队,让人形机器人走出高校实验室,走向市场接受检验。

如果说科技创新从“0到1”是突破实验室的原始创新,那么从“1到10”则是跨越技术与市场鸿沟的关键跃迁。这一阶段,需要创新土壤的精心培育,也需要耐心资本的深度赋能。

机器人领域创业在北京“更容易成功”,这是程昊的心声。他说,北京有高水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优质人才资源,有支持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是智能机器人的产业高地。政府搭建的机器人大会、中关村论坛等平台为公司带来无限发展机会,加速进化的投资者中,还有中关村科学城的身影。

人形机器人是未来产业的关键赛道,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当前,北京在机器人科技产业创新、拓展场景应用、加强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积极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更多科技类民营公司将在各自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潘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