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岐黄新绿。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关中李氏骨伤学术流派工作室内,一场承载着厚重传承与殷切期许的践行仪式温情启幕。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创始人李堪印教授、二代传承人刘德玉教授与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的研三毕业学子们齐聚一堂,共话医道、情满杏林。本次活动由工作室核心成员余红超主持。
李堪印教授:仁心沟通为本,医术实践为根

精神矍铄的李堪印教授以数十年深厚临床积淀,为学子们点亮行医路上的首盏明灯。他语重心长地说道:“精湛医术固然是立身之本,但如何与患者建立信任、进行有效沟通,更是医者永恒的必修课”。他将医患关系比作“疗愈的艺术”,强调在未来的工作中,务必“常带温度,常怀体恤”一双倾听的耳朵,有时比精密的仪器更能抵达病痛深处;一句真诚的抚慰,其力量不亚于一副良方。
“医者父母心,沟通即桥梁。”他谆谆教导,要理解患者的焦虑与期待,用通俗语言阐释病情,赢得信任与合作,是化解困难、实现最佳疗效的关键。“大医精诚,精在术业,诚在仁心。望诸君莫忘,听诊器两端连接的,不仅是心跳,更是人心相通的回响。”
他更殷切嘱托学子们要“脚踏实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无论身处何方,理论探索的最终归宿必是病床边的实践验证。中医骨伤博大精深,唯有将流派所学精髓深深扎根于临床实践的沃土,不断观察、思考、总结,才能真正做到传承有源,创新有据。
刘德玉教授:持谦逊恭谨之态,秉科研临床双翼
刘德玉教授则从“立业”与“立人”的维度,为毕业生们勾勒出更广阔的成长图景。他首先强调了为人处世之基石:谦逊与恭谨。“医学如海,我们所知不过沧海一粟。”他告诫学子,步入社会,面对前辈、同事,务必常怀“学徒之心”。这不仅是为人的修养,更是获取真知、赢得尊重、营造良好执业环境的不二法门。唯有虚怀若谷,方能兼容并蓄、行稳致远。
面对知识飞速更迭的时代,他表示科研能力对于当代中医人的极端重要性。“科研非象牙塔中的独奏,它是照亮临床迷途的星火,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引擎。”他形象地将科研与临床喻为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鼓励学子们务必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保持对学科前沿的敏锐嗅觉,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善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阐释和发展中医骨伤理论与技术。“将临床中遇到的‘为什么’转化为科研课题,再将科研成果回馈临床,解决‘怎么办’,如此循环往复,方是流派生命活力之泉源,亦是诸位未来攀登之阶梯。”
墨香寄厚望,薪火启新程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活动尾声,温情达到顶点。李堪印、刘德玉欣然提笔,在凝聚着流派学术思想精华的专著扉页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亲手赠予每一位即将远行的学子。墨迹未干,寄语深长——这一笔一划,是学术血脉的延续;这一卷书香,是照亮前路的薪火。书页承载的不仅是知识与技术,更是流派对后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无尽期盼。
“此去关山万里,愿君传承有道、创新有方、心怀大爱、志在四方!”两位教授的临别赠言在会场久久回荡。这深情祝福,是对学子们悬壶济世之路的壮行,更是对岐黄星火代代相传的坚定信念。
继承,是立于前辈肩头,让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创新,是勇立潮头,以开放胸襟拥抱变革,赋予传统不竭动力;大爱,是医者灵魂的底色,是无远弗届的行医境界。关中李氏骨伤流派以这场深情的践行,将“传承、仁爱、求实、精进”的精神烙印深深镌刻在每一位毕业学子的心间。

作为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传承发展的中流砥柱,关中李氏骨伤流派始终践行"继承创新立身,大爱无疆远行"的核心理念。中医药事业的薪火相传不仅需要坚守岐黄正脉的学术根柢,更要有兼收并蓄的开拓胸襟。未来,医院将以流派工作室为枢纽,持续构建"医教研产"深度融合的传承生态,让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焕发永恒生机,为中医药传承发展添砖加瓦。
来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通讯员:余红超
编辑:Z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