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2023年5月27日,在山东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车间内,工人加紧赶制“出口转内销”订单产品。图/IC photo
特朗普关税冲击我国出口贸易之际,国内多家电商平台、商超宣布出手帮助外贸企业,抢滩“出口转内销”。
如据报道,4月11日,京东宣布将推出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帮助外贸企业快速开拓国内市场。同日,盒马也宣布面向外贸企业开放入驻通道,将上线“外贸专区”。拼多多则透露,将推出“千亿扶持”,加大对跨境中小商家的补贴力度。
大型商超方面,永辉超市发布了公开信,提出对出口受阻而库存积压的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华润万家、联华超市等,也都有相应的支持举措,推动“出口转内销”,帮助外贸企业拓宽内需市场。
说起“出口转内销”,有一定阅历的国人都不陌生,是一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语,也是很多人的青春记忆,是“好东西、紧俏货”的代名词。
在市场经济初期,国内商业生态比较初级,企业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也不高,这导致市场上大量劣质商品流行。但同时,一些外向型企业却又正在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按照发达国家的市场标准生产产品。这些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创汇,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因为质量有瑕疵或者其他原因而被投放到了国内市场上。
当年,一听说哪里有“出口转内销”的商品,好多人不惜“翘班”去排队抢购。而今30年后,“出口转内销”又回到了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中。但与当年相比,今天的“出口转内销”有相同又有不同。
相同的是,其核心都是一个“转”字,体现出这些商品都是因为意外因素而被投放到国内市场上。不同之处则在于,30年前的“出口转内销”是一种偶然行为,商品的流动大趋势还是浩浩荡荡的出口大潮,是为中国发展创造更多外汇;现在的“出口转内销”,则意味着一种“新常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向型企业和外向型商品转而主要面向本土消费者。
从这个角度讲,无论是京东的2000亿元“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还是永辉超市的“绿色通道”,都不应是短期应对之举,而要做好长期扶持外贸企业转战内需市场的持续计划。
事实上,即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的20年里,“出口转内销”亦经常出现在消费者视野中。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就有很多外贸企业把商品转投向内地市场;疫情期间,由于国际供应链中断,“出口转内销”也曾成为解决积压产品的路径,但整体上还是以外贸为主攻方向。
然而,从这次美国滥施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造成的冲击可以看出,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正在日益增多,相比之下,中国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量过去以外贸为主营方向的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到了考虑将“出口转内销”作为长期战略的时候。
就像疫情期间一样,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加入,则很可能会显示出中国强大的互联网业,将在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展现出以前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很多“出海”多年的外贸企业都具备优秀的生产能力,产品品质过硬,价格也不高,却未必能够顺利转入国内市场。
在过去,一些厂商“出口转内销”只能靠拿小喇叭扯开嗓子喊,厂商要面临不了解市场需求,缺乏营销经验,品牌认知度不高等一系列难题。而这正是电商平台的长项,其可以通过直接采购、流量倾斜、营销支持、密集培训等方式,快速帮助商家拓展国内市场。当然,也要防止低价内卷。
这些年来,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持续存在,外贸企业对当前情况并非毫无准备,对国家经济而言“天塌不下来”,对商家来说自然也不用太过悲观。
据统计,2024年,中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金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内外兼顾是大趋势。
电商平台和大型商超,也应将“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作为持续性的长期工程对待。要知道,这不是纯公益行为,即便就商业利益而言,也是大有可为。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后续也将有相关配套政策出台,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营”造良好环境,让更多优质产品服务于国内消费者,助推内需市场升级。
撰稿 / 信海光(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