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泉籍台胞卓圣翔:“南音是全世界闽南乡亲共同的乡愁”

时间:2025-03-21 10:28:00

“我一生只为一件事,南音。这件事里,不仅有我,还有南音根基深厚的闽南故土,有喜爱南音的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侨华人,有一代代为南音世界性传播献身的艺术家先贤。”面对殊荣,80岁的泉籍台胞南音艺术家卓圣翔17日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回顾自己的艺术人生。

卓圣翔接受记者采访并展示已出版书籍(孙灿芬 摄)

当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福建省共44人入选。在情牵全世界闽南乡亲的南音项目中,我省推荐申报的传承人卓圣翔、李白燕位列其中。并且,卓圣翔还是全国第一位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台胞。

共一轮明月,唱百代乡音。南音也称“泉州弦管”,以其古老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历史上,伴随闽南人出外谋生的脚步,南音到台湾、下南洋,传播、扎根于世界各地。2009年,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正是卓圣翔为之所感的,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他,而底色却关于两岸情感、华侨精神、南音世界性传播以及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


南音发祥地走出的天才少年


泉州是南音发祥地,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1945年6月,卓圣翔出生于泉州南安石井㳣港村。这里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里,也是闽南侨乡名镇之一。卓圣翔的家庭就是闽南常见的华侨家庭,父亲常年在菲律宾经商。也因此,对梨园戏和南音颇感兴趣的堂兄卓圣煌,在其成长中担起“长兄为父”的教导角色。

“闽南崇文重教,培养孩子读书是大事。但我7岁时,堂兄就看出我在南音方面的天赋,说,你这辈子哪怕不读书都可以,但一定要学南音,并亲自教我弹琵琶。”年幼的卓圣翔尚不能理解这番话,但却在不全神贯注就会挨打中,感受到了堂兄让他学好南音的决心。

卓圣翔、罗纯祯师徒在闽南地区开展“南音进课堂”等活动

1954年,时年9岁的卓圣翔随堂兄到厦门求学,先后向集安堂纪经亩、锦华阁白厚两位杰出的南音名家学习琵琶演奏和南音唱腔。两年后回乡的他,即成立㳣港南乐社,担任南音老师,教同村孩子唱南音、弹琵琶。

时光已过去60多年,鬓发如雪的卓圣翔回忆起当时情景仍历历在目——三四十人的南乐社,平常每天晚上练习,周六就在他家的石埕集中奏唱。灯光很暗,月光很白。《念月英》《喜今宵》《因送哥嫂》《为伊割》……大家一人一曲轮唱,夜深了还舍不得散去。那是铭刻在心灵深处的,孩童的欢欣、故乡的欢欣、艺术的欢欣。

全世界传播南音的“琵琶圣手”


1958年年底,在父亲申请下,卓圣翔随家人移居香港。离乡千里,南音仍是人生指引。求学同时,他加入香港福建体育会南音戏剧组。由在港福建同乡创立,体育会创建初得到闽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等的大力支持,历史悠久、颇具声望。特别设置南音戏剧组,正源于旅外乡贤血液里流淌的恋祖爱乡。

1970年,香港福建体育会乒乓球队赴澳门比赛,时任秘书的卓圣翔(右五)随队同行。

这种深情,还让卓圣翔再续师徒缘。1963年,卓圣翔的老师纪经亩也应体育会邀请到港讲学,传授南音技艺。从那时起直至1967年纪经亩返闽,师徒两人朝夕相处,卓圣翔从老师那里学得许多南音作曲的知识与技巧。作为纪老师在南音戏剧组的接任者,卓圣翔在随后十年旅港生涯中,和台港澳以及华侨弦友保持广泛密切的艺术交流。

1976年,经父亲再三催促,卓圣翔赴菲律宾马尼拉接棒家业。但从小学习南音的他,对怎么做生意却一窍不通,不久就弃商从艺、全身心投入。这一次,他加入菲律宾颇具代表性的南音社团国风郎君社。

“南音有四五十部传统指套大谱,短则二三十分钟,长则四五十分钟,蔚为大观,很少有人能全部掌握、背诵、演奏。但我的菲律宾南音老师、有‘指谱全’之称的林玉谋,就是这样的天才。”前后四年,卓圣翔一边担任国风郎君社主要音乐成员,一边吃住都跟林玉谋在一起,学会了其中三十套指谱。

1979年,第二届“亚细安(东南亚)南乐大会奏”在菲律宾举办。卓圣翔遇上了人生中又一位“伯乐”——前来参加活动的泉籍侨领、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社长丁马成。“亚细安(东南亚)南乐大会奏”正是由丁马成倡办,首届在新加坡举办,开创多国南音大会唱的先例。

“第一次见面,他拿出一叠诗词对大家说,我写了这么多南音新词,可惜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帮我谱曲。”抱着一试的心态,卓圣翔当晚就作了其中一首《难忘无锡》。这首词写的是丁马成与泉州南音名家马香缎无锡相会、艺术家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与卓圣翔一起在南音项目中成功获评的泉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李白燕,20世纪80年代在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分校南音班求学,马香缎正是其授业恩师之一,对她的艺术生涯影响深远。人们很难想到,南音传承并蒂花开的背后,早有草蛇灰线。

第二天一早,卓圣翔还在睡梦中,憋不住好奇的丁马成就来找他演奏作曲成果。一曲听罢赞赏有加,力邀卓圣翔到湘灵社任音乐指导、专职作曲。当时的湘灵社,成员普遍年纪较大,唱的也是传统曲目。卓圣翔“新官上任三把火”,提出创作新曲、招收年轻人等举措,得到丁马成的大力支持。两人珠联璧合,新词新曲层出不穷,推动南音在新加坡复兴,丁马成被誉为“新加坡南音革新史上的先驱”。

与马来西亚的南乐团交流,到新创建的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驻场指导,参加世界性的民族音乐比赛……时值壮年,琵琶弹奏和南音唱曲、作曲、教学都颇擅长的卓圣翔,倾情传播,马不停蹄。独树一帜、炉火纯青的琵琶技艺,更为其赢得南音界无人不知的“琵琶圣手”之誉。

1981年,湘灵音乐社参加第三届东南亚南乐大会奏,获颁“努力创新”“琵琶圣手”两个奖项。(翻拍自《南管精华大全》)

这种深情,还让卓圣翔再续师徒缘。1963年,卓圣翔的老师纪经亩也应体育会邀请到港讲学,传授南音技艺。从那时起直至1967年纪经亩返闽,师徒两人朝夕相处,卓圣翔从老师那里学得许多南音作曲的知识与技巧。作为纪老师在南音戏剧组的接任者,卓圣翔在随后十年旅港生涯中,和台港澳以及华侨弦友保持广泛密切的艺术交流。

1976年,经父亲再三催促,卓圣翔赴菲律宾马尼拉接棒家业。但从小学习南音的他,对怎么做生意却一窍不通,不久就弃商从艺、全身心投入。这一次,他加入菲律宾颇具代表性的南音社团国风郎君社。

“南音有四五十部传统指套大谱,短则二三十分钟,长则四五十分钟,蔚为大观,很少有人能全部掌握、背诵、演奏。但我的菲律宾南音老师、有‘指谱全’之称的林玉谋,就是这样的天才。”前后四年,卓圣翔一边担任国风郎君社主要音乐成员,一边吃住都跟林玉谋在一起,学会了其中三十套指谱。

1979年,第二届“亚细安(东南亚)南乐大会奏”在菲律宾举办。卓圣翔遇上了人生中又一位“伯乐”——前来参加活动的泉籍侨领、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社长丁马成。“亚细安(东南亚)南乐大会奏”正是由丁马成倡办,首届在新加坡举办,开创多国南音大会唱的先例。

“第一次见面,他拿出一叠诗词对大家说,我写了这么多南音新词,可惜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帮我谱曲。”抱着一试的心态,卓圣翔当晚就作了其中一首《难忘无锡》。这首词写的是丁马成与泉州南音名家马香缎无锡相会、艺术家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与卓圣翔一起在南音项目中成功获评的泉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李白燕,20世纪80年代在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分校南音班求学,马香缎正是其授业恩师之一,对她的艺术生涯影响深远。人们很难想到,南音传承并蒂花开的背后,早有草蛇灰线。

第二天一早,卓圣翔还在睡梦中,憋不住好奇的丁马成就来找他演奏作曲成果。一曲听罢赞赏有加,力邀卓圣翔到湘灵社任音乐指导、专职作曲。当时的湘灵社,成员普遍年纪较大,唱的也是传统曲目。卓圣翔“新官上任三把火”,提出创作新曲、招收年轻人等举措,得到丁马成的大力支持。两人珠联璧合,新词新曲层出不穷,推动南音在新加坡复兴,丁马成被誉为“新加坡南音革新史上的先驱”。

与马来西亚的南乐团交流,到新创建的印尼东方音乐基金会驻场指导,参加世界性的民族音乐比赛……时值壮年,琵琶弹奏和南音唱曲、作曲、教学都颇擅长的卓圣翔,倾情传播,马不停蹄。独树一帜、炉火纯青的琵琶技艺,更为其赢得南音界无人不知的“琵琶圣手”之誉。

1983年,湘灵音乐社参加世界民族音乐比赛,右二为卓圣翔。(翻拍自《南管精华大全》)

那真是兴高采烈、扬眉吐气!丁马成因而赞助全团在欧洲周游十国,每到一个国家,团员们都和当地音乐人士切磋技艺,为南音文化的国际传播再添一把火。

情牵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使者


1988年4月,卓圣翔随湘灵社访问祖国宝岛台湾,开展巡回演出。闽台一家亲。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与卓圣翔一样为泉籍的台胞就有约900万人。不仅如此,文化同根同源,南音一直是台湾人民爱听爱唱的乡音,让他看到自己的艺术作为空间。1989年6月,卓圣翔定居台湾,开启30年在台南音教学授艺生涯,也多了两岸交流使者的新身份。

与学生李牧容同台演出,并在晋江东石南音社录制专辑。

传播南音,卓圣翔足迹遍布台湾全岛。以高雄为例,他不仅在闽南同乡会南乐社指导,还进村入校播撒种子。“当时很缺南音老师,我白天到学校或乡村教学,晚上在同乡会南乐社指导,一星期最多去11个点位。”卓圣翔说,台湾乡亲对南音的喜爱,让他再苦再累乐在其中。此外,他还在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传艺计划中担任唱腔和文场音乐指导、谱曲,并创办串门南乐团、松山奉天宫南乐团等,桃李芬芳。

随着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领域交流持续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卓圣翔就带台湾学生到祖国大陆交流、访问、演出,并受聘为《中国泉州南音集成》民间艺术家委员会委员,担任福建南音网艺术指导,在家乡闽南讲学传授南音,建设南音曲库,录制教学视频。

他的身影还出现在推动南音与其他音乐形式跨界联动、开创两岸南音昆曲交流先河等大事件中。海峡两岸昆曲南管交流演唱会等场合,参与交流的南音作品《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雪》,均由其谱曲。大型南音交响《陈三五娘》,由《梁祝》创作者之一、作曲家、指挥家何占豪作曲指挥,卓圣翔负责南音编唱。这部中西交融的力作,2013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专题学术研究会。

2018年以来,大陆出台一系列惠及台湾同胞政策措施,台胞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闽台融合发展进一步走深走实。

这些政策与思乡情一道,吸引古稀之年的卓圣翔回到闽南。录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世界“非遗”南音曲库》《世界“非遗”南音百课》、为央视纪录片谱曲、多个作品获中国曲艺奖“牡丹奖”节目奖和节目入围奖……卓圣翔所行,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概括再恰当不过。

卓圣翔台湾弟子林素梅2023年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下48名大陆亲传弟子,为两岸交流添佳话。(泉州晚报社资料图)

如今,不光他本人获评国家级传承人,他的两名台湾弟子林素梅、罗纯祯也获评南音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两年前的2023年3月,林素梅还在反映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内,经由两岸共通的传统拜师礼仪,收下48名大陆亲传弟子,为两岸交流添佳话。

卓圣翔与丁马成合著《南管精华大全》三册(本报资料图)

将南音推向世界、推向未来,卓圣翔口传心授也笔耕不辍。20世纪80年代,他就与丁马成合著《南管精华大全》上中下三册。类似这样系统性的创作和保存工作,他持之以恒推进,已出版相关书籍、音像15套,列入出版计划的还有7套。

卓圣翔向学生赠送自己编著出版的书籍、音像

关于南音事业心愿,卓圣翔总会想起一件往事。10多年前,他的新书《划时代乐章—唐诗宋词南管唱》,在善缘促成下由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高向荣题词。“我们面对面交流时发现,我的师公、菲律宾南音名家林玉谋的老师,是高先生的祖父——为世界南音事业献身的一代宗师高铭网。”卓圣翔说。写入《晋江市志》的“曲仙”高铭网,1892年出生,1958年去世,生前曾应菲律宾历史最悠久也是规模最大的南音社团长和郎君总社之聘,远渡重洋担任该社教授。有生之年,他在海内外共培养36位南音界领军型弟子,林玉谋是其在菲10位亲传弟子之一。

晋江市博物馆展出的卓圣翔师公、“曲仙”高铭网生平资料与乐器、曲谱等(张黎发 摄)

“时空阻隔,我和高先生都未能与师公见过面,更别提彼此相识,但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促成了文脉和血脉的相遇。”追随先贤足迹,卓圣翔也想在更广泛的时空和人群中联血脉、扬文脉,发挥南音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增进人与人之间认同的永恒价值。

卓圣翔、罗纯祯师徒参加《非遗进校园—2022年闽台艺术家南音音乐会》演出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孙灿芬 胡彦明 陈智勇 谢伟端 陈森森/文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