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文艺④ | 抗建堂和国泰大戏院 110多台话剧上演“雾季公演”传奇

时间:2025-08-23 11:58:00

编者按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全国大批文化名家纷至沓来,他们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化身文艺斗士、文化先锋,为广泛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文艺“矛”,作抗日“枪”。他们将小说、话剧、舞剧等化为武器,轰炸声中发出爱国救亡最强音!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上游新闻推出《烽火文艺》系列报道,生动再现文化名家的战斗风姿,重温抗战文艺的呐喊与抗争。第四期回顾重庆的话剧记忆,抗建堂和国泰大戏院,110多台话剧上演“雾季公演”传奇。

图片来源:重庆历史名人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沿着重庆渝中区放牛巷一坡长长的梯坎径直向上,“天官府8号”很快出现在上游新闻记者面前。

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座和周围有着明显不同的小院——传统中式的朱漆大门彰显着其原主人身份不凡,但稍稍抬头你就会发现其门头却是典型的西式风格。推门而入,黄葛树的如盖绿荫中,一栋红色柱子、白墙灰顶的两栋三层小楼静静矗立。

整修后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 图片来源:渝中区委统战部

如果将时钟回拨到80多年前,画面中出现的将是另一番热闹光景:著名作家沈雁冰、老舍,教育家陶行知,历史学家邓初民、翦伯赞等,因抗战而齐聚重庆的文化名家,都是这里的常客。

作为当时文化界的领军人物,郭沫若在这个小院里工作生活了8年。震动全国的历史话剧《屈原》就在这里诞生,它连同宋之的《雾重庆》、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夏衍的《法西斯细菌》、曹禺的《北京人》等110多台话剧作品,一起成就了抗战史上有名的“雾季公演”。

如今,漫步在小楼里,《屈原》中最为经典的一段“雷电颂”仿佛就在耳边回响。“咆哮声”中,抗战烽火里挺立的民族傲骨清晰可见。

吟诵“雷电颂”时 他激动得像个孩子

郭沫若在重庆天官府四号寓所书房 图片来源:重庆历史名人馆

郭沫若1938年来到重庆时,抗战已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外部有日寇侵袭,内部有国民党倒行逆施。悲愤交织中,郭沫若开始思考“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在”。《屈原》正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表面上看,《屈原》讲述的是做人如橘树一样“独立不倚”的屈原,经历了被诬陷、眼见国家被出卖之后发出愤怒呐喊的故事;但事实上,它是希望借剧中屈原之口,代替当时的民众向黑暗的现实、尤其是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发出愤怒的咆哮。

有意思的是,创作中郭沫若时不时就会向身边的朋友分享成果、心得。同为著名剧作家的阳翰笙就曾在日记中提到,自己就是受众之一。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编写的话剧剧本《屈原》图片来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还有一次,是在演员金山(屈原的扮演者)家里聚餐。酒后一时兴起的郭沫若跳到了主人床上,激动地朗诵起了“雷电颂”。

郭沫若自己当时也曾记述:“这几天好像变成了小孩子,总喜欢拿来朗诵给朋友们听。有好些朋友给予我鼓励,但我也发觉着有一些朋友根本不愿意听。但我不管,我有时高兴到连费四五个钟头来念,都不感觉疲劳。”他甚至自嘲地写到,“这的确是好笑的事。这就是所谓自我陶醉,我是很知道的。这陶醉状况大约持续了有三个星期的光景。”

这是“人民的心声”,更是斗争

郭沫若的女儿郭庶英1940年出生在重庆的防空洞里。

2012年,恰逢郭沫若诞辰120周年,郭庶英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那时,重庆几乎天天都有空袭,我们一听到警报响就拼命往防空洞里跑。有时,回去叫父亲,只见他还沉稳地在工作;等警报解除了,他还没动。”郭庶英说,家里人也好奇“他是太专心忘了去防空洞,还是摸着规律了?总之,他不慌张。”

话剧《屈原》剧照。 图片来源:重庆历史名人馆

在《屈原》的排练过程中,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还曾把金山等主创请到红岩村,让他们朗诵《雷电颂》。

反复聆听之后,周恩来对演员说:“注意台词的音节和艺术效果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充分理解郭老的思想感情,要正确表达。这是郭老说给国民党顽固派听的,也是广大人民的心声,可以预计在剧场中,一定会引起观众极大的共鸣。这就是斗争。”

话剧《屈原》剧照,金山饰演屈原(左),张瑞芳饰演婵娟(右)。 图片来源:重庆历史名人馆

最终,《屈原》于1942年4月3日在国泰大戏院上演。

有统计显示,在17天公演里,《屈原》共卖出32000张票。当时复旦大学已内迁至北碚,为了看话剧《屈原》,不少学生都是前一天晚上就结伴出发,步行七八个小时赶到国泰大戏院排队买票。没有座位了,有观众站着看了4个小时。

舞台上,屈原的慷慨陈词点燃的是抗战阴云下中国普通民众高涨的爱国斗志;热血沸腾之余,大众更加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屈原的担当、骨气今天仍在闪光

(资料图片)2024年6月10日,舞剧《屈原》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上演。 摄影 张锦旗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直到今天《屈原》依然在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2024年的端午节,在当年国泰大剧院原址上新建的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座无虚席。让观众们翘首以待的是由郭沫若的家乡四川省乐山市创作、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舞剧《屈原》。这是这部经典作品诞生82年后,首次回到它的首演之地。

舞剧《屈原》创作始于2022年,当时正值郭沫若诞辰120周年。作为郭老的家乡,乐山市希望以艺术创新的形式让郭老的经典回归故里。

舞台上,大量精美舞蹈动作的加入,带来的既是一场视觉盛宴,同时也为观众们重新理解屈原的风骨气节、家国情怀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角。演出结束后,演员数次谢幕,现场掌声和喝彩声不断、观众好评如潮。

(资料图片)2024年6月10日,舞剧《屈原》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上演。 摄影 张锦旗

“历史总是能给我们很多启示。”8月19日,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歌舞艺术研究院院长先晓舟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道,“抗战时期的《屈原》,像一声惊雷,唤醒了国人的斗志;如今我们重排《屈原》,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找寻我们的精神坐标,追溯民族精神的源流,更是希望让他的精神继续发光。”

先晓舟说,站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我们当然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要像屈原那样,有担当、有骨气,为国家的未来努力奋斗。”

“雾季公演”成就一段传奇佳话

“雾季公演”的主要场所之一——国泰大剧院。 图片来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值得注意的是,《屈原》还只是文艺大家们在战时重庆发出民族呐喊的一个缩影。

就在今年的8月15日,80年后的日本投降日,位于渝中区七星岗的“抗建堂”也再次焕新。1941年,这个剧场在周恩来、郭沫若、阳汉笙等先辈的倡导下正式落成。

曹禺在重庆创作的话剧《北京人》剧照。 图片来源:重庆历史名人馆

作为抗战历史的活化石,这里留下了曹禺、老舍、秦怡、张瑞芳等艺术巨匠的足迹,同时更和当时的重庆国泰大剧院一道,见证了“雾季公演”的一段传奇佳话。

众所周知,当年重庆亦有“雾都”之称。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的雾季期间,经常大雾弥漫,不利日机空袭。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当时的重庆文艺界便利用此段时间举行大规模的演出,史称“雾季公演”。“中国话剧圣殿”的美誉也不胫而走。

吴祖光创作的《风雪夜归人》海报和剧照。 图片来源:重庆历史名人馆

据不完全统计,在1941年-1945年间雾季公演共举行了4届。在此期间,重庆本土第一个业余话剧团体怒吼剧社、中华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上海影人剧团等50余个戏剧团体,以及随国立戏剧学校来渝的曹禺、吴祖光等戏剧人,一共带来了大型话剧110余台。

重庆市话剧院2021年重排的话剧《雾重庆》剧照。 图片来源:重庆市话剧院

这些剧目中,有近一半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雾重庆》等揭露国民党腐败,宣传进步思想,呼吁团结抗战的剧目,更是其中的主流。它们共同铸就了中国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更极大地鼓舞了抗战时期人民的斗志。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实习生 张凯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