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诚信容不得“反向抹零”的分毫算计

时间:2025-05-03 16:31:00

□王志高

近日,永辉超市因结算时“反向抹零”引发舆论关注。消费者购买7.96元商品被收取8元,这种看似微小的“分钱算计”,实则折射出数字化时代商业诚信的深层危机。企业的快速整改虽值得肯定,但暴露出的“微观掠夺”经营逻辑更值得警惕。

在移动支付已实现分毫精准结算的今天,超市仍坚持现金场景下的“四舍五入”规则,本质上是对技术进步的消极抵抗。永辉超市声明中“手机支付顾客无影响”的表述尤其耐人寻味,这等于承认企业完全具备精确结算能力,却选择性地在现金场景设置“算法陷阱”。这种差异化处理方式,暴露了企业将技术代差转化为利润空间的经营思路。

“系统性存在”的表述揭示问题的严重性。当“反向抹零”行为跨越多地门店时,这已不是个别员工或超市的失误,而是经过利益计算的商业模式。这种“集腋成裘”的盈利策略带来可观的灰色收益,与市井商贩在秤盘上做手脚异曲同工,只是披上了现代化管理的外衣。

企业提出的十倍补偿方案看似诚意十足,实则暗含精明的商业算计。超市整改说明称,将以实际分位差额的10倍进行补偿。按报道案例计算,每次多收4分钱补偿0.4元,而企业因此获得的舆情止损价值远超成本。这种“违规-曝光-补偿”的循环模式,正在成为部分企业心照不宣的危机应对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真正诚信经营的企业,从不会把“不占顾客便宜”当作需要特别表彰的美德。

要根治此类问题,仅靠企业自查远远不够。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将“反向抹零”明确列入价格监管范畴,建立小额不当得利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当企业意识到严守诚信、不忽视分毫之利能带来品牌增值时,“算法诚信”才会真正取代“算法剥削”。

在这个连机器人都会精确计算的时代,人类经营的超市反而在“分毫必争”,这不能不说是种讽刺。衡量商业文明高度的,从来不是技术精度,而是经营者对每一分钱保持敬畏的诚意。只有建立制度性的诚信保障机制,才能避免“反向抹零”这类问题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