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正在迎来一些新机会。
北京国际电影节(北影节)的运营节奏变化,或许就是这种新兴发展模式的预演。2025年4月26日,第十五届北影节圆满落幕。本届电影节,不仅助力中国电影出海,还把电影和消费结合起来,撬动了“票根经济”。
北影节是今年“中国电影消费年”活动的首站,在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北影节也做了不少尝试和探索。以“看电影、爱生活”为主题,北影节举办各种活动,努力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将北影节的效应向北京全城延伸。
据了解,北京共有10个重点商圈、60余家商场和超过1100家商户参与此次北京电影生活节,把电影节从会场延伸至市民能抵达的多个商圈,打造了北影节的“第二现场”。
北影节组委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披露,4月18日至4月28日,全市参与北京电影生活节的28个商圈吸引客流共计4858万人次,环比(4月7日至4月17日)增长9.4%;消费金额169.4亿元,环比增长10.6%。
同期,北京朝阳区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吸引客流65.2万人次,同比增长34.2%;实现销售额5724万元,同比增长17.5%。海淀区五棵松商圈吸引客流97.17万人次,环比增长17.7%,实现销售额8274.54万元,环比增长12.4%。怀柔区接待游客96.08万人次,同比增长18%;乡村旅游收入超2亿元,同比增长23%;重点商圈实现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同比增长13%。
“很多商场、园区都提出来各种合作需求,我们已经忙不过来了。活动成效远超预期。”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品牌拓展部部长张铄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道。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的现场”
事实上,整个4月下旬,北京都是北影节时间。
这是一场影迷的嘉年华。4月26日晚,在北京地质礼堂,人头攒动。因为经典影片《爱在》三部曲的前两部《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将在这里上映。
难得的机会,吸引了大量影迷。人们在北京地质礼堂的大堂内打卡,排队盖纪念印章,购买纪念品。周围的商户也非常热闹,包子铺的包子已经脱销。
这只是电影推动消费的一个小场景。
北影节有更广泛的规划。
北京怀柔区作为北影节的主办地之一,在电影与消费融合方面也花了大力气。主办方把4月5日到5月5日定为了“电影月”,并把每年的电影嘉年华进行了扩容升级,在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东侧大草坪,将电影、音乐、美食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
利用本届电影节的契机,怀柔当地还推出了“跟着电影游怀柔”活动,依托拍摄过影视剧或明星打卡过的地方,打造了13条精品旅游路线。其中的景点之一——雁栖神堂峪不夜谷,美丽的山野风景、露天的老电影、户外的吊炉火锅,把电影节的氛围感拉满。据央视新闻,有民宿老板表示,她大部分的房间都住满了。
回到北京城内,为了撬动“票根经济”,北影节串联文商旅体融合消费场景。
比如,联动前门、王府井、崇文门商圈,华润万象生活旗下9家商业中心、14家万达广场、赛特+、长楹天街、丽泽天街、蓝色港湾、华贸、荟聚、华熙LIVE等全市30余家购物中心600余家商户推出凭北影节票根优惠活动。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此种优惠已延长到“五一”期间。
同时,前述所有商圈同步呈现北影节主题元素,凤凰汇里巷开展电影露天展映、映后主创见面、乐队演唱、潮流市集、品牌快闪等系列活动。
同期,北影节还联动猫眼、美团、携程、同程四个平台,盘活“电影+餐饮+文旅”资源,市民游客可通过手机一键触达线上平台的各项叠加优惠。譬如,美团投入1000万元“北影节助力金”,同程旅行平台发出10万份出行权益券包。
北影节期间,北京市电影局联合北京猫眼,推出惠民观影活动。通过开展限时特惠、购票立减、影片专区和北影节专区等惠民让利活动,联动北影节营造观影促消费氛围。
据北影节组委会披露,4月18日至4月28日,北京市票房收入2603.35万元,位列城市票房第一名。春季惠民观影活动已累计让利219.16万元,惠民12.18万人次。
电影节经济学
种种变化背后,是政策与商业增量的交汇。
客观上,电影节本身对举办地文旅市场就有着直接推动。张铄举例道,像戛纳电影节,政府每年投入在2000万欧元左右,最终每年参加戛纳电影节的电影人和游客能给戛纳带来大概2亿欧元的经济收益。在第十四届北影节,也拉动了6至8亿元左右消费。
今年,北影节则将此种效应放大了。
张铄提到,北京市就更重视北影节文旅效应了。今年北京市两会期间,相关部门就在商讨启动“北京电影生活节”,国家电影局“中国电影消费年”计划推进也成为推动力量,这都促进了北影节在今年的“迭代”。
4月18日,国家电影局等在北京启动“中国电影消费年”,北影节是其中首站。
具体来看,“中国电影消费年”将推出一系列电影消费惠民活动,突出跨行业、跨部门协同联动,打出促进消费组合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联、猫眼、淘票票等作为主要支持单位,预计投入不少于10亿元观影优惠补贴。
实际上,政策红利,对于北影节运转有着直接帮助。
张铄透露,美团等互联网公司承担了其自有渠道上的补贴成本,商户和商圈的优惠成本也由自己消化。北影节更多提供流量、内容上的支持。
此外,北影节周期也在扩张。“永不落幕”板块大量活动正在酝酿中。
而更广泛的合作,对于北影节运营也是件好事。
“以前我们谈商务或者说跟品牌合作的周期,只是集中在4月份,可能会辐射到3月和5月,就是预热期跟收官的宣传中。集中还是在会期那10多天里。如果有了‘永不落幕’的活动和设计,就可以多去跟品牌谈。在今年,因为北京电影生活节,也接触了很多新资源和渠道,也能产生新的想法。”张铄说。
背后是,北影节亦面临着运营压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北影节收入主要来自三大部分,包括北京市财政补贴、怀柔区相关补贴、市场活动收入。需要注意的是,北京市财政补贴会逐年递减。
由此,通过市场合作造血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宏观环境变化与电影市场波动下,谈合作还是有难度的。因此,北影节必须找到商业上的新增量,要从单纯曝光走向与品牌共建。
回头来看,北京电影生活节,明显将给北影节带来新的商业增量。在种种努力下,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今年,北影节收入保持增长。
事实上,整个电影市场都在做类似探索。
随着《哪吒》大热,该片出品方光线传媒表示,公司定位将从“高端内容提供商”向“IP创造者和运营商”转化。
其中,文旅市场是重要方向。
光线传媒在机构调研中提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上映后,全国很多地方都提出与其合作主题乐园的设想。“我们目前正在与部分重点地区洽谈具体合作模式。希望能够成为中国第一个类似于迪士尼乐园的主题乐园。”光线称。截至4月末,《哪吒2》票房已经超过153亿元,在全球影史排名第五。
总体来看,依旧波动中的电影市场正在寻找新可能,站在潮头的北影节们已开始做着落地尝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