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谭 梅
清晨,小区门口牛肉面店鲜煮的牛肉汤清香直扑鼻尖;午后,儿童游乐场里孩子们爽朗的笑声缓解着人们的情绪压力;傍晚,离家百米的菜市场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里藏着最鲜活的烟火气……如今,在海东市的街头巷尾,“出门遛个弯”的功夫解决生活的大小事儿,正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带劲。数据显示,2024年海东市规划的6个试点生活圈全部建成,1114个大小铺子织成了张服务网。其中842个基本保障类网点守护柴米油盐,272个品质提升类网点点亮生活色彩,为居民构建起“步行可达、服务可及”的生活圈。
作为全国第四批试点地区,这座高原城市以商务部等12部门的部署为纲,沿着“缺什么补什么”的精准路径,让“一刻钟”步行距离成为丈量幸福的标尺。从乐都区唐道618商业综合体的多元业态,到乐都区新乐西大街社区“零距离、一站式”的贴心服务,到平安区化隆路社区“八大功能室”的暖心服务,买菜做饭、看病上学、遛弯耍乐、社区办事,老百姓需要啥,服务就延伸到啥地方。这小小的“圈子”,正承载着大大的幸福,让海东市民的生活越来越有滋味。
圈出便捷活力商圈
“以前买个菜,得坐公交跑老远的菜市场,遇上天气不好,更是遭罪。现在好了,小区出门拐个弯就是菜市场,新鲜蔬菜、水果应有尽有,太方便了!”家住海东市乐都区碾伯街道朝阳山社区的王阿姨,提起家附近的菜市场,脸上满是笑容。
朝阳山社区围绕唐道商业圈,构建起了完善的便民生活网络。除了菜市场,周边的小超市、药店、早餐店等一应俱全。每天清晨,菜市场里人声鼎沸,摊主热情地招呼着前来买菜的居民,新鲜的牛羊肉、翠绿的蔬菜、饱满的水果,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居民在这儿精挑细选,不一会儿就能买齐一天的食材。
据相关报道的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海东市积极推动商贸领域发展,乐都区唐道618从中受益,人流量持续攀升。自开业起,便吸引众多知名品牌入驻,服饰、电子产品等新兴业态丰富多样。居民李雪花女士是这里的常客,她感慨道:“以前想买心仪的品牌服装,要么奔赴西宁,要么依赖网购,耗时不说,还不一定能买到合身的。如今我们这里的唐道啥都有,周末带着孩子过来,购物、用餐、看电影,一站式全搞定。”商业综合体内的银河欢乐影城,为居民打造高品质观影体验;海底捞等知名餐饮品牌,满足大众味蕾;小众咖啡馆则成为青年消费群体的心灵栖息地,大家在此享受静谧时光。
据了解,唐道618商业综合体持续优化业态布局,提升服务品质。开放式商业街区设计,营造出舒适购物环境。商区在周末还时常举办艺术展览、音乐节等文化活动,让居民购物之余,浸润在浓厚文化氛围中,这也与海东市商务局挖掘商贸业增长潜力的工作方向相契合。
在海东市平安区,张师傅的日常生活也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而变得便捷。张师傅是一名退休工人,每天早上,他会去社区附近的公园晨练,晨练结束后,就到家附近的“宝藏之地”海峰城市广场采购家人交代的新鲜食材。“去哪里都是几分钟,非常方便!”张师傅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他口中的宝藏之地凭借独特的河湟文化主题,跃升为当地商业新地标。这座由平安海峰宾馆有限公司投资打造的商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
海峰城市广场地下二层的攒金超市,营业面积4000平方米,商品种类丰富,生鲜区每日新鲜补货,确保居民能采购到新鲜食材。据超市经理张世宝介绍:“我们超市采用数字化管理,每个价签由电脑后台数据库生成,精准显示不同时段价格。并且为方便消费者,我们设置多部电梯,不管是开车购物的年轻人,还是步行前来的老年人,都能轻松购物。”
除超市外,海峰城市广场的儿童乐园为孩子们带来欢乐;礼宴中心承办各类宴席,满足居民社交需求;运动健身中心配备专业设施与教练,吸引众多健身爱好者;影院则为居民呈上最新电影大片。在这里,居民既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又能享受高品质休闲娱乐服务,极大提升了生活品质,这也是海东市便民生活圈建设成果的有力体现。“此外,我们广场营业部也会不定期举行一些打折促销、‘寻宝’买单活动,拉近与市民的距离,促进消费活力。”海峰城市广场经理王新宇告诉记者,这些活动不仅让市民在生活消费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更拉动了商场的人气,让整个广场充满了欢声笑语与互动温情。每一次活动既激活了商圈的消费潜力,也让海峰城市广场成为市民心中更具温度的生活乐园。
筑起安心温情家园
在海东市乐都区新乐西大街社区,“零距离、一站式”服务让居民办事更便捷。社区服务大厅整合民政、社保等窗口,居民办事不用多头跑。同时,社区里的东升综合农贸市场新鲜蔬果齐全,小修小补摊位分布合理,“一菜一修”解决了生活琐事。居民张阿姨笑着说:“办证在社区一次搞定,买把青菜下楼就有,鞋跟掉了转角就能修,这些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日子过得踏实又省心,民生保障真是暖到了心坎里。”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中,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在乐都区朝阳山社区,朝阳小学、朝阳中学以及在建的凤山中学,让孩子们实现就近入学。家长王先生表示:“过去孩子上学,坐车要半个多小时,每天接送十分折腾。现在学校就在家附近,孩子能多睡会儿,我们家长也省心。”
同样,在平安区的湟中路社区和化隆路社区周边,学校布局合理,孩子们上学方便。同时,平安区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有力推动了教育资源在便民生活圈中的落实。
医疗和养老问题在居民的生活中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医疗守护着生命的每一个阶段,而养老则为人生的晚年时光保驾护航,二者共同构筑起居民生活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海东市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中,对医疗与养老服务予以充分重视。
而在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不仅提供基本的医疗诊疗服务,还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等活动。医护人员会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在家就能享受到医疗照顾,真正将健康关怀送到居民家中。”据乐都区碾伯街道朝阳山社区居民委员会书记李积平介绍,社区针对老年人,还设立了老年活动中心,提供日间照料、健身娱乐等服务。对于残疾人,社区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社区的关怀与温暖,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我们的事业追求。”
无独有偶,在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化隆路社区,社区创新打造“邻里市集”品牌,联动共驻共建单位与爱心商户,将理发、家电维修、健康义诊等服务搬到居民家门口,搭建起邻里互助的温暖桥梁。“小哥之家”为外卖骑手提供歇脚处和暖心茶水;“爱老食堂”飘出饭菜香,解决老年人用餐难题;社区护理站为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联合多方开设青少年心理素质提升公益课堂,护航孩子健康成长。便民服务从室内延伸到户外,绘就社区生活新画卷。
“社区的爱老食堂,饭菜可口又实惠,解决了我们老年人做饭难的问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办舞蹈、乐器等文娱活动也让我们的退休生活充实不少。”社区居民张士福老人告诉记者。社区还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卫生打扫、健康检查等服务,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社会关爱,使养老服务在便民生活圈中得以温暖落地。
织密基层共治网络
每日穿梭在小区楼栋间,记录居民反映的下水道堵塞、路灯损坏等问题已经成了网格员马师傅必做之事。在平安区化隆路社区,这样的“共建共享”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正让当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从蓝图变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
走进化隆路社区,43个楼院被清晰地划分为7大网格和31个子网格,像师傅这样的网格员构成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我们选网格员有个硬标准,必须是熟悉楼情、通晓民情的‘活字典’。”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友珍介绍道。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正是这些“活字典”发挥了大作用。网格员拿着民意征集表挨家挨户走访,把“小区基建怎么升级”“停车位怎么规划”等问题的答案汇总成改造清单,再与住建、城管等部门反复协调。如今,改造后的小区里,新铺设的沥青路面干净平整,规划整齐的停车位解决了“抢位大战”,新升级的设施让老百姓生活更加舒适便捷。居民感慨道:“网格员把我们的想法实实在在落到了地上,住了二十年的老房子,现在比新家还舒心。”
6月27日下午4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传来阵阵欢笑声。“红领巾”托管班的孩子们正围着志愿者学习青绣技艺,穿针引线间,一幅幅色彩明艳的绣品渐渐成型。这个由社区牵头,联合总工会、团委等单位打造的公益托管平台,像一块“暖心拼图”,精准填补了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空档。
“孩子在这里不仅能写完作业,还学会了剪窗花、唱戏曲,回家经常给我们表演。”居民张仲玉翻着手机里孩子参加活动的照片,眼角眉梢都是笑意。托管班的课程表上,爱国主义教育课上孩子们聆听革命故事,非遗剪纸课上指尖流转着传统文化韵味,农事基地研学让城里娃认识了麦苗与韭菜的区别。退休教师王秀兰是托管班的老志愿者,她说:“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睛,学习兴趣浓郁,就觉得这志愿工作干得值。”目前,这个小小的托管班已服务百余名青少年,成为社区便民服务的一张闪亮名片。
社区还经常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文艺演出、书画展览、体育比赛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像一条条纽带在活动中增进了邻里感情,营造了和谐的社区氛围。“以前邻里之间住对门都不认识,现在一起跳跳舞、打打球,比亲戚还亲。”社区居民赵淑琴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从网格员丈量民生温度的脚步,到托管班传递城市温情的笑声,再到文化活动凝聚的邻里情谊,化隆路社区正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断生长出幸福的枝芽。如今,在海东市,“一刻钟”不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幸福生活的衡量标准。它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舒适、更加丰富多彩。相信未来,海东市将继续深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不断完善设施、优化服务,让更多的居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让幸福在这座城市里触手可及。
记者感言:
海东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是响应国家和青海省商务厅政策导向的生动实践。国家层面一直倡导构建便民生活圈,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青海省商务厅也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全省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海东市积极落实政策,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商业业态、提升服务质量,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真正惠及百姓。
从商业繁荣到民生保障,再到基层治理创新,海东市乐都区和平安区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正以点带面,辐射全城。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青海省商务厅相关政策及国家层面导向的生动实践。通过完善生活性服务业功能布局,创新服务业态融合发展,海东市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让居民在这短短“一刻钟”里,收获满满的幸福。相信未来,随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持续完善与拓展,海东市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居民生活也将愈发丰富多彩。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