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和刘备同为汉景帝之后,为何一个复汉成功,另一个却失败了?

时间:2023-04-26 20:39:52

刘秀,汉景帝的儿子——长沙王之后;刘备,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之后。如果将这两位隔了近200年的景帝之后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既有趣又诡异的现象:二人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刘秀父母双亡,是叔父养大的;刘备父亲早亡,是母亲养大的。二人早年生活都很困窘,刘秀靠种地为生,刘备则靠织席、卖草鞋度日。刘秀和刘备都遇上了乱世,且都义无反顾地举起了复汉大旗……尽管两人是如此的相似,但结局却大不一样:刘秀复汉成功,建立了国祚近200年的东汉王朝,而刘备虽有卧龙、凤雏相帮,但至死也只能三分天下有其一,再也无法成功光复大汉。原因究竟何在呢?




西汉末年,沽名钓誉、善于伪装的外戚王莽成功篡夺了西汉政权,当上了皇帝,建立了所谓的“新”朝。然而,此人泥古不化,竟想效法上千年前的西周改革。结果是越改越乱,币制改革搞得物价飞涨,百姓被迫以物易物;效法西周“井田制”,将私有的土地都改为归朝廷所有的王田,又侵犯了广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于是,新朝建立没多久,百姓便怨声载道,纷纷造起反来。

历史上曾有一句很有名的政治格言:“敌人所反对的,就是我们要支持的。”既然王莽反汉,反新朝的起义百姓便针锋相对的打起了复汉的大旗,纷纷拥立刘氏后人为皇帝。当时老百姓们之所以打复汉旗号,原因很简单:汉朝能让他们过安稳日子,但王莽却破坏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要想回到从前的生活,只能复汉。所以说,在新莽时期普遍心向刘氏的复汉大潮下,刘秀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昆阳之战,王莽四十二万大军不敌起义军两万人的结果已经充分说明了天下人心仍在刘氏一边。即使刘秀做不上皇帝,其他姓刘的宗室也会做皇帝。



历史的车轮走过近200年后,于东汉末年再度举起复汉大旗的刘备却面对着与西汉末年大相径庭的形势:此时,因民怨导致的黄巾起义虽被东汉王朝成功镇压,但普通老百姓早已对汉朝失望透顶。《三国演义》所渲染的百姓心向刘氏,无限敬仰刘皇叔的景象,其实不过是作者罗贯中的想象。如果百姓真的拥护东汉,会有数百万人规模的黄巾大起义吗?

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在意的其实并不是汉朝的存亡,而是只想混口饱饭吃,重新过安稳日子。这种日子既然东汉给不了,张角的黄巾军也给不了,那就只能向那些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崛起的军阀们求取了。曹操也好、袁绍、袁术、刘备、孙权也罢,只要有人能给出百姓们想要的东西,百姓就愿意跟着他。所以,此时的刘备虽整日喊着复汉,但百姓们其实并不当回事。因为,此时的汉朝在他们眼中早已不值得信任,更不值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恢复。这一点从刘备伐东吴、诸葛亮伐魏的战争中就能看出来。当时,蜀汉的所谓“王师”根本就没得到东吴和魏国百姓一丝一毫的响应。



所以,在东汉末年的历史大舞台上,复汉自始至终都不过是刘备及其文臣武将的独角戏而已,不仅参演这场“大戏”的少,而且观众也廖廖无几。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备、诸葛亮等为数不多的复汉者老的老、死的死,他们独自进行的复汉大业也就不可避免地凋零了。

刘秀和刘备复汉一成一败的历史向我们充分展现了人在天下大势面前的渺小。它雄辩地说明:《三国演义》中提到的所谓“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的观点从来都是荒诞不经的欺人之谈。“得民心者得天下”才是亘古不变的至理。百姓从不管你是汉,是魏,还是东吴,他们想要的不过是个安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