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李商隐古诗(赏读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感受他的壮丽凄凉哭泣和快意)

时间:2024-12-03 08:37:15

再读李商隐的巴山夜雨,这首诗写给谁,有何深意?

窗外连绵仲秋之雨。是一阵秋雨一阵凉。暮色来得早,高楼临江,烟雨凄迷,江水在夜色里遂变得浩瀚起来。此时有秋汛,长江中上游下来的水,无声无息水涨堤岸,据说轮渡已经停航。风从窗的缝隙钻进来,寒意凛凛。和家人说,今天在小房间睡,因为小,所以应该暖和。果然小房灯光亮起来时,四壁黄柔明亮的光,倒显得熄了灯的客厅,宛如另一个水光世界,那是入夜的船头吧,一瞥就有凉意,遂缩到了小房里。和家人话着旧,话题温馨而温暖。

而我潜意识里,却忽然想到李商隐的巴山夜雨。

因为这里虽然是平原,但是秋汛的成因,是上游四川和湖北多山地区的降雨,汇入长江,加上此地的降雨,江流托顶而致。也算巴山夜雨涨秋江。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 · 李商隐《夜雨寄北》

这是李商隐的名诗,有名在诗的内核,壮丽巴蜀夜雨,凄恻缠绵情怀。而巴山夜雨,因为李商隐千年知名,也成为著名的地理气候学上景观,我国西南山地著名的秋天的山地雨。也成为一个文化意蕴深厚的词,羁怀苦雨。

为什么说再读呢?实际上这首诗,喜欢的人何止再读,简直会千百次读。

因为蓦然间,因景或者情,就会涌上心头。

今天是来谈谈我读这首诗的一点心得。

一,这首诗,李商隐写给谁?

二,这首诗,应该是李商隐作于何时。

三,这首诗巴山夜雨的内蕴。

一,寄内还是寄北?

关于这首诗的名字,有不同版本,现在通行作《夜雨寄北》,但是在南宋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

唐朝李商隐的诗在生前是有刊行的,死后由他的亲友汇编,结成诗集刊行。李商隐生前诗作就很知名,他在四川节度使幕府中,就有同僚拿着他的诗,问他到底有何含义,可以知道,李商隐的诗作在当时已经流传。

唐朝和宋朝之间经历过一段长达七十二年的分裂割据期,史称五代十国,而五代十国之前,晚唐急剧动荡,也就使得很多书籍诗集流散湮灭。包括唐朝李白的很多诗。

到了南宋洪迈时期,他收纳万首唐人绝句,才掀起挖掘保护唐诗的热潮。那么他手中的关于李商隐的诗歌版本,来源何处,已经不可考。

也许是李商隐本身对这首诗的两次版本,有所改动,也许是在刊行流传过程中,就有所失误。

那么《夜雨寄内》和《夜雨寄北》,两个名字一字之差,看似不大,却影响了这首诗的赏读效应,也关系到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和背景。

如果是《夜雨寄内》,很显然这首诗,是在李商隐妻子还生活的时段,这首诗的侧重点,是情诗。应该是作在李商隐在颠沛的幕僚游历生活当中。

大中二年秋天,也就是李商隐35岁左右,从桂林回到长安的途中,路过湖南巴陵地区,由于路途辗转,遇见秋天暴雨,滞留在湖南巴陵山区,归期不定,给妻子写下的诗。

巴陵在古代也是巴山楚水的一部分,而不是四川。

如果是《夜雨寄北》,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巴陵寄给北方的朋友,可能是他的同年加连襟韩瞻。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李商隐四十多岁,在真正的四川,那个时候,妻子已经故去,他一个人带病在四川节度使幕府下,经过长达五年的幕僚生涯,其中会领略四川山水,以及羁旅苦楚,深切思念长安朋友和孩子。

那么这首诗写给谁,也成为了这首诗阅读中的不同体验。

如果是写给妻子的,那么这种思念和深情,变得格外家常而温馨。因为有了主题和分明的对象。

你问我什么时候归来,我现在无法回答你,因为我面临的是奇观也是风险。

巴山夜雨,一夜之间,池水暴涨,令人震撼。我多想早点回家,让我期待回家,和你一起在西窗温馨的烛火里,说说我这路上的震撼和险境,也只有你,能够让我漂泊的身心有了切实的安慰,也只有你,分享我种种遭际,渴望团圆。

但是,我个人却认为,这首诗,恰恰不是写给妻子的。因为李商隐的妻子,至少在目前的诗文中,我没有看到他用过“君”这样平等而大气的字眼。李商隐对妻子情深,并非妻子是他灵魂的知己,而是这位小他十岁的妻子,端庄温柔,让人怜爱,又为他生下一儿一女,这种现实的温馨绵延和幸福感,使得李商隐更像一个男人夫君,主动自觉咽下外出的种种艰辛,他是不会置小妻子于过分的牵挂忧患当中的。

那么这首诗,如果是寄给朋友的,这首诗里,不仅有奇丽壮阔的山水体验,更有一种漂泊的悲怀。也就是这首诗有着李商隐灵魂一面的宣泄和表达。

二,这首诗应该是李商隐什么时候写的。

这和第一个问题紧密相关。

上文也谈到,如果写给妻子,这个巴山夜雨,不出现在四川,而是湖南,很可能秋池,是洞庭之水,巴山是洞庭之山,一夜豪雨,湖泊满涨,舟楫滞岸。潇潇夜雨,让他回家的心情和路途出现反差。但是结局还温馨。西窗夜话,那是夫妻团圆后的衷肠,说到要剪掉灯花。旖旎缠绵,和路途漂泊之苦,形成反差。

但是这首诗里的温馨,其实读起来是那样的凄凉如梦,倒显得不像是李商隐一贯热爱和妻子团聚时候的那种明丽,毕竟李商隐在桂林时才三十五岁,妻子也才二十多岁,他们的团聚应该更欣快,更有期待感。因为李商隐赞美妻子是红艳的石榴花和红艳的石榴果,给他带来了人生心理的安慰和生命的延续,不用羡慕一生不婚的天上桃花,你是最美的妻子,给了我实在人间的热闹温馨。

如果是李商隐三十五岁写给朋友,他不应该在湖南使用巴山夜雨这样极有地理特征的字眼,因为大家基本都是文字和典故高手。

在李商隐之前,巴山雨,特指的就是四川的山地雨,盛唐岑参有“梦暗巴山雨,家连汉水云。”中唐名家刘禹锡有“楚水巴山江雨多”孟郊有“巴山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钱起有“巴山雨色藏征旆。”都是实指的当时巴蜀地区。

而李商隐自诩也被历来认定是典故高手,他如果写给友人,巴山夜雨,必定是指的四川。

所以这首诗,至少在我看来,是李商隐晚年在四川的作品。

40多岁的他,一个人独对巴山夜雨的奇丽景观,而他的人生几经坎坷,妻子过世,对于仕途的热望转向平淡,而人生的悲凉浩渺时常萦绕心头。在长安,他妻子过世,并无实在的家,夜听秋雨,身世悲怀都在狂放不止的雨声中。

三,这首诗巴山夜雨的内蕴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种看似平淡的回应,嶙峋苍茫而心酸。

这个称为君的人,是李商隐长安的朋友,他的故人。也只有如此坦荡,才如此回应。我直觉是他的连襟韩瞻,替李商隐在长安抚养他的两个孩子。也只有这种关系,才能很近的问询,李商隐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但是这首诗的这句为什么读来让人如此心酸惆怅和绝望。

我是忽然才意识到这点,两个期,实际是他内心的隐痛,期,是妻的谐音。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问我的归期,可是我妻子已经死了,我没有妻子,也没有期待。在这里上峰说了算,他决定什么时候让我离开,我就离开。而李商隐在四川的几年也果真如此,五年不给自己放假,看起来是热衷工作,实际上他是心空,这里最大的好处,就是上司欣赏他的才干和才能,他也因此攒够了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而他已经对仕途进取不再热衷,反而沉迷佛教,减轻内心的丧妻之痛。实际回不回长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虽然他牵挂两个孩子,但是他已经学会了表面平忍逐波。

巴山夜雨涨秋池。

在李商隐之前,有巴山雨,李商隐之后,有巴山夜雨。原来我以为是李商隐偶遇夜雨,但是从他的生活状态和文笔向来精炼来看,这巴山夜雨四字,是他实地实景,熟悉了四川的地理气候,经过再三酝酿而写出的。

巴山夜雨,是我国西南山地特有的山地雨的一种形式,其中以四川盆地周围的高山最为显著。雨通常夜晚因为云气冷凝而形成豪雨,白天消散,是各种气候地理合力导致。

这样迅猛的秋雨,看起来阻拦了李商隐回家的路,实际不然,他的人生的秋天,也是合力致此。滞留此地,是他命运悲凉的集结,他的心情沉浸在这泼辣的雨中,是一种生平悲愤和凄凉的发泄和照应。

朝为行云,暮为楚雨,现代人已经曲解了最初的这几个字,这是说,神女获得了楚襄王的垂青,有着施展抱负的快意和遂心,当然也是神仙样的孤寂。

李商隐深谙道教,巴山夜雨既是地理现实,愿为朝云暮雨,也是他生平所愿的人生最快意。然而他人生何尝有过快意,半生仕途追逐成为旧梦,妻子骤然离世,他的哀与力,都在这泼辣的简直要溢出群山天池的秋雨中吧,一壁猛下,一壁猛涨,仿佛动摇天地。

何当共减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用了两个期,两个巴山夜雨,打通过往将来,三生一世一点。

他真的盼望和故人西窗剪烛吗?是盼望,但是不能确定。因为他真的多病,对能不能活着回到长安,已经犹疑。

他只是对故人说,如果我能够回去,和你叙话,我会告诉你,我在这巴山夜雨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但是两个巴山夜雨,已经首尾相贯,形成闭环。

他就是回去,大抵也不会说什么。因为他的心情,他的平生,都在巴山夜雨里。懂的自然懂,不懂的,就是四个字,巴山夜雨。

李商隐晚年,大约已经不想多说什么,虽然他一生短到只有四十六岁。

在四川,同僚拿着他的神话一样唯美的诗,问他,你究竟想表达什么,他只是说,楚雨含情皆有托,言下之意,我写的不是普通的男女情诗。除此之外,别无多话。

那么李商隐的巴山夜雨,也尽在巴山夜雨的宏美奇幻和真实里。

你所能感受到的壮丽,凄凉,哭泣和快意,都是他,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