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去年夏天的一系列“退出”冲击后,观众等待了一年多,终于看到了计划中的《八佰》。
在我们去电影院观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们先通过电影来了解一下管虎——
《杀生》

该片于2012年夏天上映,由管虎执导,黄渤、任达华、余男、苏有朋等主演。
“著名导演+演员实力派”的演员阵容确实可以让这部电影“未见其名”,让观众很想看这部电影。
《杀生》本片是管虎“狂欢三部曲”之一(另外两部是《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它具有很强的“管式”特征,即较低层次的关注度和非线性。叙事、寓言风格和情感意象等。
1992年,管虎自筹资金拍摄《头发乱了》。他以游走于体制内外的创作态度,以先锋、叛逆的形象书写,成为中国第六代导演之一。
完成第二部作品《浪漫街头》的录制后,他开始思考自己,走上了主动讨好系统的道路。
之后,《再见,我们的1948》、《上车走吧》、《西施眼》、《斗牛》、《杀生》、《厨子戏子痞子》等作品几乎全部成功进入主流院线并在影院上映。

仔细研究管虎的作品就会发现,他对历史有着极大的热情。几乎每部作品都有明确的时间和背景,几乎一半的影片取材于1930年代和1940年代。
管虎的《八佰》拍摄也是他专注的延续。
不过,管虎并不赞成恢复当时那个地点的历史面貌。相反,它以历史为叙事陷阱,暗指当前的现实问题,反思人性的复杂方面。
正如管虎本人所说,“历史是无情的,电影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世界”。
管虎的创作理念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杀生》。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国古代西南一角”。这一时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有趣的是,管虎在影片开头强调了时间,却在整部影片中完全消除了某个时期的痕迹。
这样的设定使得“时间”在影片中成为缺席的设定,历史在想象的历史中被抽象地讲述——
我们不能到处看到它,但它却无处不在。
时间除了是“缺席的在场”之外,也是空间。
影片讲述了发生在长寿城的故事。这座城市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暗示着这个地方古老、孤立、保守和神秘的本质。

这样封闭的空间布局,让人想起鲁迅将中国比作“铁屋”的比喻。这一隐喻的视觉表达在电影中已有相应的视觉表达如《黄土地》、《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
在长寿城,无论用什么手段,“长寿”都是唯一、最高的指标。
村民们长期以来都按照“祖师七十二戒”的规矩生活,压抑但秩序井然。

牛杰佳的出现,破坏了城市的平静。他是长寿城稳定秩序的破坏者。

他不付钱就吃了肉,然后到屠夫那里拿了它就跑了。

牛洁洁十多年来一直窥视画家的私生活,这让画家和他的妻子也对牛洁洁怀恨在心。


在长寿市,有一种圣水仪式,从井中汲取最纯净的水,以确保人们的健康和长寿。
可就在大家隆重举行仪式的时候,牛杰跳进井里洗澡了……

镇上有一个年轻人结婚了。牛建杰挖了祖坟,挖出了金银珠宝送给了他……


村里有一位百岁老人,快要死了。由于他再过十几个小时就将打破本市的长寿纪录,市长极力阻止他的死亡。
这时,牛杰又出现了。
他把一壶酒倒进老人的管子里,管子里流着盐水,给老人喝。结果,老人只喝了几口就死了。


老人去世后,镇上的黑衣人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请老人的年轻哑巴妻子陪葬。
就在一切都在隆重进行的时候,牛却身强力壮,并没有闲着——
他跳进河里救了一个漂亮的小寡妇,并把她带回家做他的妻子。

这个仪式是影片中最壮观的场面。
死者身穿白色长袍,仰面躺在白色枯木做成的木筏上。埋葬在那里的小德国人也穿着白色长袍,坐在死者旁边。
送葬队伍穿着带兜帽的黑色斗篷。他们时而握紧拳头,捶胸顿足,时而抬头仰望天空,发出怒吼。最后,负责人身穿白衣,头戴红帽,进行祈祷,将木筏推入河中,进行水葬。


整个过程呈现出一种古老、原始、神秘的视听氛围,堪比张艺谋的哭泣和葬礼《菊豆》。
牛洁洁做的最离谱的事,就是往村民的饮用水里倒入春药,导致全镇人失去理智,各种放荡、扫地。

牛杰杰这十年所做的事情,用半仙的话来说,就是“这家伙彻底破坏了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规矩”。
然而,铁匠打架、暴徒打斗、驱逐,往往会引起牛杰更强烈的反抗。为了管教牛那充满情欲的强健身躯,城里的人试图用埋葬他为寡妇甚至阉割他的方式来惩罚他,但正如半仙所说:“牛的皮已经脱落了几十年,是刀枪不入的。”

当人们皱着眉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除掉牛杰的时候,他们就想到了一个人:牛医生,又名牛娃子。
牛建杰小时候总是偷他家的东西,牛娃子一气之下把他家的缝隙都堵住了。这封信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牛娃子的爷爷烧炭时因通风不畅窒息而亡。
从那以后,牛娃子就讨厌牛结江了。


出国留学成为知识分子的牛娃子听说村民要除掉牛建江,立即赶来出谋划策。
他的策略很简单,却也极其残酷:让全城人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内容就是让所有人相信牛洁洁患有不治之症。

于是,每当牛解九出门时,路人都会假装害怕并退却,仿佛牛解九的表情表明他得了绝症。
一个男人过来说他不会很快死,一个男人过来帮牛搬东西,好像她下一秒就会摔倒。
甚至为了让牛姐娇厌烦自信心,城里的年轻人在大雨中脱掉上衣在雨中跳跃,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健身。
这时,本来就担心自己健康的牛建杰脱下上衣,加入了雨中的狂欢。
这场看似激烈的狂欢是影片的转折点,此后牛解九病重。

后来,在市长生前的记忆中,同样的场景再次出现,只不过雨中的狂欢变成了一场有计划的残酷杀戮表演。
同一场景的两次不同视角的出现,暗示着导演对自由生活的歌颂和对专制制度的批判。
该影片改编自陈铁军《儿戏杀人》的小说。用导演管虎本人的话说:“《杀生》讲述了一群人杀死一个不符合规则的人的故事。”

牛洁,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其实代表着一种“自我的自由”。
他突破了传统的道德和制度束缚,以幸福为最高目标。他太任性了,以至于突破了观众的许多见解,描绘了一个“邪恶”的状态。
事实上,最终的自由是无关善恶的。善恶是标准,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中所说:“道德越高,它包含的利己成分就越多。”
奶牛被巴赫金称为“狂欢节的力量”。他不顾传统伦理、等级秩序、道德传统,让自己的生命力蓬勃发展。

但《杀生》并不是巴赫金所说的“嘉年华广场”。因为巴赫金的狂欢是为了复兴和重建;而在《杀生》中,强壮的牛所代表的充沛生命力却被扼杀在腐烂的空间中。
《杀生》狂欢是悲剧性的,未完成的。
镇上的人给牛杰一个选择,要么死,要么死他和小寡妇的儿子。
为了救儿子,牛洁洁无奈自杀。

临终前,他把抢来的东西全部归还给了乡亲,并跪在地上三拜,每拜都说“我的孩子无罪”。
三个头颅被锁住后,牛建江拖着自己为自己做的蓝色船形棺材到了山洞的悬崖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杀生》中的色彩杂乱而压抑,棺材那崎岖的天蓝色就像一个纯真的梦,对自由和生活的美好希望。
下辈子,海里游动的鱼儿会抬头仰望天空,与海鸥低语,然后听着夕阳下漂洋过海、随波逐浪的鱼儿讲述遥远的故事。

拍完电影《红高粱》后,张艺谋一度相信,经历了几千年的苦难,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呼吸生活”了,生活终于热闹起来了。
但几十年过去了,管虎用《杀生》向世人表明,“铁屋”里的“杀戮”远未结束,而是不断轮回。
牛杰杰之流只能孤独地死在乌托邦山洞里。

管虎以跨越荒诞与现实、魔幻与原创的写作风格讲述了一个“国家童话”。
而这种吃人的荒诞现实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和韩少功的《爸爸爸》非常相似。
“牛杰杰”既是生活在“食人”阴影下的“傻瓜”,又是见证原始愚昧的“丙仔”。
管虎曾说,《杀生》来自于他对鲁迅先生的崇拜,并认为这是《狂人日记》的简单版。

我们翻开历史的每一章。这段历史没有年代,每页都写着“善良、正义、道德”四个字。我反正睡不着,就仔细看了半夜,才看到屏幕上的字。整部电影写下了两个字:吃人!但庆幸的是,在这两个字的缝隙中,你还是能看到导演钉下的“人性”……
“历史是无情的,电影却是感伤的。”